首页> 中文学位 >牡丹江流域水节霉分布发生机制及生长特性研究
【6h】

牡丹江流域水节霉分布发生机制及生长特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绪论

2水节霉在牡丹江流域分布及变化规律

3污染源及水质条件对水节霉发生作用机制研究

4高发期海浪河流域水节霉生长影响因素研究

5实验室水节霉生长条件研究

6水节霉控制技术及应急处理措施研究

结论及建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实践及发表的论文

致 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本文针对2006年2月牡丹江流域发生水节霉污染事件后,水节霉每年1~2月份在牡丹江最大支流海浪河河夹村大坝河段附近仍有少量存在,成为牡丹江流域水质安全的一大隐患问题,对水节霉在牡丹江流域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污染源及水质条件对水节霉发生作用机制、高发期水节霉生长影响因素、水节霉实验室生长条件等展开研究,以揭示水节霉在牡丹江流域的分布发生机制及生长特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技术及对策。
   通过现场踏勘、显微镜观察及现场水质监测等方法,通过对海浪河全流域现场调查,初步掌握了水节霉的分布规律,目前每年水节霉高发期(1-2月份)在海浪河流域河夹村大坝河段仍有少量水节霉滋生,随着河流水质改善,水节霉生长范围逐年缩小,2009年缩小为河夹村大坝上游100m范围内,2010年缩小为河夹村大坝上游50m范围内。具有明显“缩缢态”的水节霉成熟体开始出现于1月下旬,约9天后开始在微生物共生体中占优势,再经过21天后(即2月底)由优势转为不占优势,“缩缢”态水节霉出现时间段为1月26日~2月24日,约1个月左右,是水节霉污染防治的重点时段。
   通过对河夹村大坝断面外来污染源、内源污染物、河流水质等的分析,结合水节霉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斗银河是水节霉发生地河夹村大坝的主要外来污染源,同时还有大坝附近村民的食用菌种废料和生活垃圾、大坝上的内源有机物;因此防止水节霉再次大规模爆发,切断源头污染是关键。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主要断面的海浪河水质现状进行分析,表明海浪河水质污染相对较重,主要污染物为含炭、氮的有机物;在水节霉生长季节(12月份)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0个断面的水质指标进行评价,其中海浪河流域的英雄桥和斗银河口两个断面污染最严重,水质为劣V类,斗银河成为海浪河污染源的主要来源。同时对水节霉唯一生长地河夹村大坝冰封期连续进行6个月的水质监测评价,在冰封期的1~2月份,该断面污染比较严重,污染物特征与海浪河流域相似,表明特定的氮源和有机物是水节霉形成优势种群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水节霉高发期,通过对海浪河流域重点断面的监测和水节霉形态变化的观察,结果表明1~2月份河夹村大坝水节霉出现与溶解氧、pH、一定浓度的碳、氮有机物等多种因素相关,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水节霉滋生,水节霉适宜生长在偏弱酸性的水体中,最适pH值为6.0左右;最适溶氧量为12~13mg/L,COD、TN浓度分别保持在40~50mg/L和4~5mg/L左右时,有利于促使水节霉的生长繁殖。
   同时采用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对分离出来的水节霉样品进行生长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节霉的最适温度、pH、DO、分别为20℃、6.0左右、12~15mg/L,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水节霉生长周期不同,低温是造成水节霉在海浪河流域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河流现场环境,研究不同浓度低分子脂肪酸对水节霉生长的影响,表明低浓度乙酸培养液可以促进水节霉的生长。
   最后针对水节霉对水体的危害,提出了应对水体水节霉污染的应急处理措施和方法,并提出了水节霉控制技术和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和手段,为再次应对水节霉大面积爆发提供行了相应的技术支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