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让个体记忆成为时代的集体记忆——《家在北京》创作体会
【6h】

让个体记忆成为时代的集体记忆——《家在北京》创作体会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1章 个人化纪录片概述

1.1 个人化纪录片的发展沿革

1.2 中国个人化纪录片的诞生背景

1.3 《家在北京》的创作缘起

第2章 个体经历与记录价值

2.1 纪录片的记录价值

2.2 个体记忆的历史价值

2.3《家在北京》的文献价值

第3章 个人化纪录片的记录方法

3.1 直接电影风格的同步记录

3.2 口述历史的应用

3.3 “自我反射”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末,吴文光把自己的作品《流浪北京》呈现在观众面前。《流浪北京》通过个人化的叙事方式和镜头语言,摆脱了当时拍摄纪录片的固定思维模式,以关注社会个体为重点,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在中国纪录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流浪北京》上映26年之后的今天,以“新新人类”号称的“90后”变成了“北漂”的主力军,新一代的“北漂”生活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可是,变化最大的莫过于他们对梦想的看法,以及他们价值观的变化。无论是哪个年代人的思想,都带有属于那个特定时代的痕迹,更是一代人的痕迹。这样,《家在北京》中主人公的个体记忆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同时也是一个集体的记忆,是非常有记录价值的。
  第一章为个人化纪录片概述,第二章为个体经历与记录价值,第三章为个人化纪录片的记录方法。并结合纪录片《家在北京》的创作实践,进行具体、详细地分析和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