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变革研究(1945-1976)
【6h】

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变革研究(1945-1976)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的问题和内容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六、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传统结构形成和固化:大学单一类型结构(1945年之前)

第一节 德国大学的创建及其内部结构变化

第二节 大学封闭与单类型结构形成

第三节 大学成功与高等教育结构的缺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传统结构延续:高等教育重建和高等学校恢复大学传统(1945-1959)

第一节 二战后高等学校的状况

第二节 师范高等学校涌现

第三节 盟国占领期间对高等教育重建的争论

第四节 联邦德国高等学校恢复大学传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构变化的开端:高等学校扩建(1960-1965)

第一节 大学内外危机爆发

第二节 全国统一扩建高等学校

第三节 建立新型高等学校的设想出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构内部改革的尝试:大学学习过程改革和新型大学实验(1966-1969)

第一节 对教育结构改革的论证

第二节 大学学习过程差异化改革

第三节 新型改革大学实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构重塑的努力:综合高等学校实验(1970-1976)

第一节 高等学校结构改革的条件准备

第二节 综合高等学校改革实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结构形成:大学-专业高等学校双类型结构(1976之后)

第一节 大学持续扩建

第二节 专业高等学校创建和快速发展

第三节 高等学校变化的运动趋势

第四节 大学-专业高等学校双类型结构形成

本章小结

结语

一、高等教育结构变革的动因

二、高等教育结构转变前后的特征变化

三、联邦德国高等教育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

四、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变革的本国特色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在二战之后高等教育数量和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的压力下,联邦德国将大学单类型结构转变成为大学-专业高等学校双类型结构,由此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差异化、多样化转型,从而化解了其固有的结构性矛盾,满足了大众化发展的要求。
  19世纪,德国形成了大学单类型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大学模式独占高等教育领域,所有高等学校都以科研和培养学术人才为己任,奉行科研和教学相统一的教育原则,几乎没有给差异化和特色化留下余地。二战结束后至50年代,联邦德国重建了高等教育,高等学校恢复了大学传统,其结构性矛盾也延续下来。这一时期,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超载运行致使大学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都到严重破坏,同时大学科研受到校外学术机构的挤压,大学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60年代初期,为了使高等教育摆脱危机,联邦政府开始资助高等学校扩建,由此,高等学校开始发生变化。然而连年投入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60年代中期,教育的基本政策调整为扩大规模和改革结构同时并举,但是教育实践只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当认识到单纯性的规模扩张无助于解决大学危机之后,联邦德国在1966年开始了高等教育结构改革,但是对学习过程的差异化改革和新型大学实验均告失败。
  到60年代后期,全国性的教育改革条件逐渐形成。青年学生运动推动高等教育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合作的文教联邦主义制度为全国性的改革提供了体制保证,巴登-符腾堡州提出的计划为改革提供了思路。联邦和各州迅速地达成共识,统一、合作地发展综合高等学校。但是确定了改革目标以后,不同的集团都对改革施加影响,企图左右改革方向,争斗拖延了改革的进度,同时保守力量也极力阻挠改革。70年代的经济危机到来后,教育环境恶化。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综合高等学校实验很快地停滞和中断。
  虽然综合高等学校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是为改革做准备的专业高等学校却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快速发展壮大。同时,经过持续扩建,大学和大学生数量迅速地增加,规模不断地扩大。到70年代中后期,大学和专业高等学校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两类高等学校,双类型结构的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在新结构中,大学继续开展强调科研和教学相统一的学术教育,专业高等学校开展重视工作实践的职业教育。至此,联邦德国高等教育固有的结构性矛盾得到了解决,高等教育结构完成了差异化、多样化转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