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国时期治淮方略研究——以《申报》为考察中心
【6h】

民国时期治淮方略研究——以《申报》为考察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导论

(一)选题原由及意义

1.选题原由

2.选题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1.研究方法

2.概念界定

一、治淮的背景

(一)淮河的水患

1.南宋以来的黄河夺淮

2.民国时期的水患

(二)淮河成患的原因

1.淮河水文特点

2.淮河的地形水系

二、治淮的机构设置

(一)中央机构

1.全国水利局

2.导淮委员会

(二)地方组织

三、治淮的计划

(一)柏文蔚导淮垦植计划

(二)詹美生导淮入江计划

(三)张謇江海分疏计划

(四)费礼门导淮入海计划

(五)导淮委员会综合治理计划

四、治淮的资金筹措

(一)北京政府导淮借款

(二)南京政府筹款措施

1.“以淮养淮”的地租收入

2.财政拨款及发行公债

3.退还庚子赔款

五、治淮的实施及成效

(一)中上游及支流

(二)下游及附属水系

1.整理入江水道工程

2.整理入海水道工程

3.整理沂沭泗附属水系工程

六、治淮的特点及反思

(一)治淮的特点

1.治淮技术和理念进步

2.注重水利人才的培养

3.治淮关注度不断提高

(二)治淮失败的反思

1.复杂社会环境对治淮的阻碍

2.各省之间存在治淮的争议需要协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声明

展开▼

摘要

淮河是我国七大河流之一,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区。淮河本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但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长期南侵夺淮之后,黄淮并流入海。1855年黄河北徙之后,淮河下游因入海河道被泥沙淤积难以畅泄,需要借助长江水道入海且泄量有限。淮河流域水患频繁,人民饱受其苦。治理淮河主要需要解决其入海河道问题,明清以来对淮河也有治理,但效果不佳。近代以来关于淮河治理的主张甚多,主要围绕着入海河道线路选择的争论。 文章主要从六个章节来论述。第一章从淮河的水患和淮河流域自然条件来分析民国时期治淮的必要性;第二章介绍民国时期为主持治淮事业设立的治淮机构;第三章梳理各界人士所提出的治淮计划;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治淮资金的筹集;第五章主要介绍民国时期具体的治淮活动及所取得的成效;第六章阐述了民国时期治淮的特点和对治淮活动失败的反思。一方面,通过对民国时期各治淮方略进行梳理,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各导淮路线。另一方面,通过《申报》的相关资料,知道民国时期治淮活动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关注点,使我们对民国时期治淮取得哪些成果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本文以民国时期治淮方略为研究对象,以《申报》报道为媒介,对其中的各项方略作比较研究,有利于对民国时期治淮活动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为今后的淮河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