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长毛香科科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6h】

长毛香科科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化合物结构

前 言

一 综述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 黄酮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 展望

二 设计思路

2.1 课题意义

2. 2 课题经费来源

2. 3 长毛香科科提取分离方案流程及技术路线:

三 试验部分长毛香科科化学成分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方法

3.3 挥发油成分研究

3.4 提取与分离

3.5 化合物理化常数与波谱数据

3.6 部分化合物 X 单晶衍射数据

3.7 长毛香科科活性成分研究

四 结 论

五 论文创新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发表文章

附录Ⅱ 参加科研项目

声明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报道了黔产长毛香科科(Teucrium pilosum(Pamp.) CY Wu et S. Chow var)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该植物挥发油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进行分析测定,从该植物挥发油成分中共鉴定出29个化主要学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组分为:丁香烯环氧物(21.52%)、α-甜没药萜醇(20.35%)、α-环氧蒎烷(18.25%)、1-辛烯-3-醇(7.26%)、α-甜没药萜醇B(5.92%)等。
  运用各种色谱法对长毛香科科乙醇提物进行分离,采用多种波谱技术和X-衍射鉴定结构,从乙醇提物醋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19个化合物。分别为:正十七烷(CM-1)、正十六烷酸(CM-2)、正十八烷酸乙二醇单酯(CM-3)、正十六烷酸乙二醇二酯(CM-4)、正二十四烷酸乙二醇单酯(CM-5)、正二十五烷酸α-单甘油酯(CM-6)、3,4-二羟基苯丙烯酸乙二醇单酯(CM-7)、3,4-二羟基苯丙烯酸(CM-8)、三(十八酸)甘油酯(CM-9)、2,5-二氧环戊酮(CM-10)、羊齿烯醇(CM-11)、△5,22-豆甾烯醇(CM-12)、24-去亚甲胆甾-5,22(E)-二烯-3β-醇(CM-13)、α-菠菜甾醇(CM-14)、柳穿鱼甙元(CM-15)、高车前素(CM-16)、4,4'-邻甲氧基苯乙烯基-1,1'-联苯(CM-17)、柳穿鱼葡萄糖苷(CM-18)、香科科二酮(CM-19)。以上所有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CM-19是新化合物,CM-17是新天然产物。
  采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进行α-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CM-19(IC50=16.03 mg·L-1)、CM-22(IC50=22.24 mg·L-1)、CM-15(IC50=30.27 mg·L-1)、CM-11(IC50=37.63 mg·L-1)、CM-8(IC50=44.32 mg·L-1)体外抑制α-糖苷酶抑制活性远高于对照 acarbose(IC50=1081.27 mg·L-1),化合物 CM-17(IC50=178.92 mg·L-1)也有较好的α-糖苷酶抑制活性。
  利用体外 DPPH微量抗氧化模型进行抗氧化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CM-22(IC50=10.23 mg·L-1)、CM-19(IC50=18.09 mg·L-1)抗氧化活性高于对照BHT(IC50=35.64 mg·L-1);乙醇部位(IC50=43.21 mg·L-1)抗氧化活性明显高于对照 Trolox(IC50=113.43 mg·L-1)。
  运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抑菌活性筛选,初筛结果表明:所有筛选样品中,化合物 CM-16、CM-15、CM-13、CM-22和醋酸乙酯部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好(抑菌圈直径 d>2.1 cm),化合物 CM-22、CM-12、CM-8、CM-21、CM-7、乙醇部位对小麦赤霉病菌也有明显抑制效果,抑菌圈直径在1.1~2.0 cm之间;乙醇部位、醋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化合物 CM-17、CM-15对玉米大斑病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所有筛选样品中,化合物 CM-22、CM-16、CM-13、CM-15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d>2.0 cm),化合物 CM-19、乙醇部位、醋酸乙酯部位对番茄灰霉病菌也有明显抑制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