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麻”与苗族妇女的人类学研究——以贵州省威宁县雪山镇切冲寨为例
【6h】

“麻”与苗族妇女的人类学研究——以贵州省威宁县雪山镇切冲寨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理论框架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的田野——切冲苗寨

第一节 地理环境、经济与人口

第二节 民族历史与文化

第二章 苗族妇女对“麻”的认知

第一节 麻植物

第二节 麻织物

第三节 麻文化

第三章 “麻”与苗族妇女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苗族妇女——麻文化的织手

第二节 “麻”——形塑苗族妇女

第四章 “麻”建构的社会关系

第一节 女人与男人——家族间的婚姻交换与个体间的情感交换

第二节 女人与家庭、社会——贡献与回报的交换

第三节 女人与女人——纺织中互慰共勉的姐妹情

结论和余论

一、结论

二、余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图片(图 11 至图 40)

声明

展开▼

摘要

物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尤其是物性及其在“交换”、“物的象征化及其与其他分类的关系”、“社会生活方式与心性”等领域中的研究更是当前的热门课题。目前,中国大陆关于这类研究尚不多,关于苗族的麻和麻文化方面的研究更少。本文尝试将以麻的物性为切入点与妇女的研究视角相结合研究苗族的社会文化,为本领域提供学术资料的积累。
  本文以贵州省威宁县雪山镇切冲苗寨为例,以麻为切入点并和女性的视角相结合,探讨麻的物性和文化意义,及其与人的互动——互构,对社会关系的塑造或凸显。笔者首先分析了,麻因“极强的环境适应性”、“较好的柔韧性”、“可食性”、“可入药性”等特殊物性而进入切冲苗族的社会生活,获得象征、记忆、交换、转换、连接等文化意义,进而塑造或凸显当地的社会文化。在此基础上,笔者探讨麻与其最初进入的纺织领域的掌握者苗族妇女之间的互动——互构关系,并进一步挖掘探讨该关系背后,由“麻”在多种社会交换场合中建构的社会关系,及关系主体间的互动。即麻和麻织物建构的,在个体间的情感交换和家族间的婚姻交换中的男女夫妻关系;在贡献与回报的交换中的女人与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权责关系;在纺织中女人间互慰共勉的姐妹情。这些关系在麻与妇女结合的这条线上构筑切冲苗族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苗族妇女织的麻布是社会关系的隐喻。苗族妇女不只在织布,更在编织社会关系网络。用于家族间进行婚姻交换的女人,如麻纺织中一根根纬线,串起一条条经线般的延绵不断的父系继嗣群,编织一个基于麻与妇女之脉络的社会关系网络。最终,笔者认为,“麻”不仅展现其在切冲苗族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凸显出苗族妇女在当地民族文化的创造与传承中的能动性和贡献性,而且亦能证实由麻切入理解大花苗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本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综述、理论框架、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共有四章,第一章描述了田野点——切冲苗寨的概况。第二章从麻植物、麻织物、麻文化三个方面来论述了苗族妇女对“麻”的认知。第三章从女性视角探讨“麻”与苗族妇女的互动关系。第四章从女性的能动性视角则着重阐述了苗族妇女通过“麻”塑造或凸显的女人与男人、家庭和社会、女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结论和余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