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远期疗效与失败模式
【6h】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远期疗效与失败模式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

第一部分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远期疗效

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失败模式

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后的第二原发癌特征

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远期疗效
  目的:评价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远期疗效和总结生存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无远处转移、行全程根治性调强放射治疗的527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参照AJCC/UICC(2010)鼻咽癌分期重新分期,其中Ⅰ期3.4%、Ⅱ期21.1%、Ⅲ期46.5%、Ⅳa-b期29.0%。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OS)、局部无复发生存率(LRFS)、区域无复发生存率(R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无进展生存率(PFS),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5.5个月(4至97个月)。共有18.4%(97例/524例)患者出现死亡,23.0%(121例/527例)患者出现治疗失败,2.3%(12例/527例)患者出现第二原发癌。在治疗失败的患者中,远处转移71.1%(86例/527例)最为常见,其次是局部复发31.4%(38例/121例),区域淋巴结复发14.0%(17例/121例)。全组患者5年的OS、LRFS、RRFS、DMFS和PFS分别为80.9%、91.7%、96.2%、83.0%和75.6%。T1期、T2期、T3期和T4期患者的5年LRFS分别为100%、93.1%、92.0%和85.8%(x2=14.250、P=0.003),组间比较显示T1期和T2期(x2=3.540、P=0.060)、T2期和T3期(x2=0.684、P=0.408)、T3期和T4期(x2=3.264、P=0.071)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0期、N1期、N2期和N3期患者的5年DMFS分别为95.0%、86.1%、79.5%和67.2%(x2=16.088、P=0.001),组间比较显示N0期和N1期(x2=2.878、P=0.090)、N2期和N3期(x2=2.059、P=0.15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预后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分期是OS的影响因素;T分期是LRFS的影响因素;年龄、N分期是DMFS、PFS的影响因素。
  结论:鼻咽癌患者经调强放射治疗后可获得获较好的生存受益。相比常规二维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提高了患者总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失败模式
  目的:总结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后的失败模式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初治、经病理确诊、无远处转移并行全程根治性调强放射治疗的527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二配对资料组间差异采用McNemar检验。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5.5个月(4至97个月)。全组共有23.0%(121例/527例)患者出现治疗失败,其治疗失败模式分别为远处转移57.0%(69例/121例),局部复发21.5%(26例/121例),局部复发+远处转移7.4%(9例/121例),区域淋巴结复发5.8%(7例/121例),区域淋巴结复发+远处转移5.8%(7例/121例),局部复发+区域淋巴结复发1.7%(2例/121例),局部复发+区域淋巴结复发+远处转移0.8%(1例/121例)。在局部复发的患者中(共有37例纳入研究),侵犯鼻咽29例、颅底21例、副鼻窦11例、咽旁间隙10例、颅内9例、鼻腔7例、咀嚼肌间隙3例、颞下窝1例、眼眶1例、口咽1例,其中鼻咽、咽旁间隙原发时的受侵概率分别为100%和86.5%,复发时受侵概率分别为78.4%和2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和P<0.001)。在区域淋巴结复发的患者中(共有17例纳入研究),侵袭Ⅰ区4例,Ⅱ区11例,Ⅲ区4例,Ⅴ区2例,腮腺淋巴结2例,其中Ⅱ区、Ⅲ区淋巴结在原发受侵概率分别为100%和58.8%,复发时受侵概率分别为64.7%和2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和P=0.031)。在远处转移的患者中(共有86例纳入研究),转移至骨37例,肺36例,肝27例,纵膈淋巴结15例,腹部淋巴结10例,脑5例,腋窝淋巴结2例,胰腺、心包、肾各1例。
  结论:调强放射治疗后,远处转移是主要治疗失败模式。鼻咽、颅底是局部复发最常见的部位。Ⅱ区淋巴结是头颈部淋巴结复发最常见的区域。骨、肺、肝是远处转移最常见的部位。
  第三部分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后的第二原发癌特征
  目的:总结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后第二原发癌的临床特征,评估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病理确诊、无远处转移、行全程根治性调强放射治疗的527例鼻咽癌患者。累积风险估计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8年(0.3至8.1年),平均随访时间4.1±1.5年。全组鼻咽癌患者中,共有2.3%(12例/527例)患者出现第二原发癌,其中男9例,女3例;照射野内、野外各6例;发生部位为肺3例、舌2例、颈部2例、肾2例、脑1例、口腔1例、胃1例。全组鼻咽癌患者,1年、3年和5年的第二原发癌累计风险率分别为0.4%、1.4%和3.1%;照射野内1年、3年和5年的第二原发癌累计风险率分别为0.4%、0.8%和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性和女性患者第二原发癌的5年累计风险率分别累计3.3%和2.8%,P=0.886);年龄(确诊鼻咽癌时年龄>44岁组和≤44岁组患者第二原发癌的5年累计风险率分别为4.4%和2.0%,P=0.142);临床分期(Ⅰ-Ⅱ期组和Ⅲ-Ⅳa-b期组患者第二原发癌的5年累计风险率分别为0.8%和4.1%,P=0.122);化疗(有化疗组和无化疗组患者第二原发癌的5年累计风险率分别为3.3%和1.8%,P=0.664);放射治疗时间(放射治疗时间>44天组和≤44天组患者第二原发癌的5年累计风险率分别为4.0%和2.9%,P=0.970),与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后第二原发癌的累计风险率呈正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后第二原发癌的发生部位并不是随机出现的,上呼吸消化道是最常见的发生部位。肺癌是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后最常见的第二原发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