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公正视野中的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6h】

社会公正视野中的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关于弱势群体和社会公正的问题是一个久远而又广泛的话题,一直为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所研究和探讨,也是政治家和社会各方面所关注的问题。我国从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思想,说明我国社会有十分注重社会公正的历史文化传统。近年来,关于弱势群体和社会公正的问题越来越被政府和社会所关注和重视,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改革和发展导致利益格局上的重新建构,有许多己经超出了现阶段中国社会公正要求的范围,超出了人们心理的承受,产生不少社会弱势群体,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也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要求进一步的提高,思想上不断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发展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前,关于社会公正与弱势群体问题的有关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本研究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理论为分析工具,围绕当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就社会弱势群体概念的界定、当前我国主要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及特征、对社会的危害、形成的社会性原因等进行探讨。强调了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突出是因为社会中大量存在的社会不公正现象。指出他们中的大多数既是社会不公的产物,在生活中又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解决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确立符合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公正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公正的社会制度等。从而,缓解弱势群体问题,确保社会安全稳定的运行,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与当前大多数研究弱势群体的文章不同,本文没有选用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分层理论、冲突理论、生存竞争理论等一般常用的理论,而采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正理论。在以往的研究中备受推崇的是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对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重视不够,而本文认为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来探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贫富分化,弱势群体问题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目前的研究对于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已提出了很多很有价值和操作性的建议,其中一些已经付诸实践。而本文提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从观念和制度两个层面上同时进行,没有观念的转换,设计再好的制度在执行中也会走样。 全文除导论外,共分为四个部分。 在导论中,对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以及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说明,并对本文所才用的理论依据进行了介绍、说明。 第一章:是对社会弱势群体概念的解读。包括有:1、社会弱势群体这个概念的定义;2、社会弱势群体一般特征以及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特定背景下表现出来的特征;3、弱势群体的分类。 第二章:描述了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及他们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主要是从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文化状况、心理状况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的。社会弱势群体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使社会公正原则受到挑战甚至严重的侵蚀;2、贫富差距扩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3、制约社会有效需求的稳定增长,给国家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4、限制了弱势群体成员潜能的开发,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5、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和数量增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抵触。 第三章:以社会公正的四个原则为考量尺度,探讨在社会公正的整个体系中,各个相关部分是以怎样的方式,一步一步的将某些社会群体推向社会中的弱势地位的。这四个原则分别是:基本权利保证的原则、机会平等的原则、按照贡献进行初次分配的原则以及社会调剂的原则。 第四章:探讨了怎样通过实现社会公正,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在观念层面上:以公正的发展代替“惟GDP”的发展、改变公平的“兼顾”地位。在制度层面上:建立、健全我国社会现阶段有关社会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保证社会政策制定的程序公正;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法律保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