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WS*核质量模型计算原子核电荷半径和裂变位垒
【6h】

基于WS*核质量模型计算原子核电荷半径和裂变位垒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WS*核质量模型

第三章 原子核电荷半径的计算及其应用

3.1 原子核电荷半径公式

3.2 原子核电荷半径的同位旋效应及壳效应

3.2.1 改进的原子核电荷半径公式

3.2.2 结果与讨论

3.3 原子核电荷半径的应用

3.3.1 幻数的研究

3.3.2 对称能斜率参数的提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原子核裂变位垒的研究

4.1 原子核裂变位垒的计算

4.2 原子核势能曲面及准鞍点

4.3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计算的超重区域长椭球和球形核的裂变位垒高度 单位:MeV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论文基于Weizs(a)cker-Skyrme(WS*)原子核质量模型对原子核电荷半径及裂变位垒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一方面,考虑原子核同位旋效应和壳效应的影响,提出一个四参数的原子核电荷半径公式。该电荷半径公式引入了新的同位旋依赖项I(1-I),与传统的IA1/3形式相比,新的同位旋依赖形式使均方根电荷半径相对实验值的均方根偏差降低15%。同时引入了壳修正能的依赖项△E/A描述壳效应对电荷半径的影响,其中△E是WS*质量模型计算得到的原子核基态壳修正能。该项的引入使均方根偏差降低了17%,显著地提高了电荷半径的计算精度。由该公式计算了885个实验已测量原子核的均方根电荷半径,其均方根偏差仅为0.022fm,比Hartree-Fock-Bogolyubov(HFB21)模型的结果减小了15%。对于343个偶偶核,计算得到的均方根偏差仅为0.016fm,明显小于相对论平均场的计算结果(0.026fm)。同时,该电荷半径公式能较好地再现幻数核的测量结果,尤其是Ca同位素链的抛物线趋势。由于较全面地考虑了体积项、表面项、同位旋及壳效应对电荷半径的影响,将该公式外推到超重核区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以预言超重核的电荷半径。
  利用提出的电荷半径公式,我们还研究了原子核的新幻数及原子核对称能。其一,通过计算Ne同位素链的电荷半径并与实验数据比较,我们发现在中子数N=14,16处可能存在新幻数,这一结果与核质量模型的计算结果相一致。其二,通过计算30S和30Si这一对镜像核的均方根电荷半径,发现镜像核均方根电荷半径的偏差与核物质对称能斜率参数L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联,并由此确定了L的范围L=54±19MeV,这一结果与其它方法研得结果基本一致。
  另一方面,基于WS*核质量模型及现有的裂变位垒实验数据给出一种计算原子核裂变位垒的方法。我们尝试性地研究了原子核裂变准鞍点的四极形变,发现准鞍点处的四极形变与基态的四极形变之差随质量数A的增加呈现出指数递减的规律。在对准鞍点与基态形变研究的基础上,利用WS*模型得到的势能曲面计算了长椭球和球形核的裂变位垒高度,比较好的再现了实验数据。对于112个实验上已测的裂变位垒均方根偏差为1.02MeV,与ETFSI方法的结果相比均方根偏差减小了40.7%。对于锕系核均方根偏差仅为0.46MeV,均方根偏差比ETFSI方法降低了37.8%。我们还系统的计算了电荷数98≤Z≤128,中子数N≤200的超重区域基态为长椭球和球形核的裂变位垒高度,发现基于裂变位垒高度得到的超重稳定岛中心位置N=176~178和Z=118~120与基于WS*模型给出的基态壳修正预言的位置非常接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