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选》七、对问、设论、连珠研究
【6h】

《文选》七、对问、设论、连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文与《文选》

二、选题缘由

三、前人研究概述

(一)辩体研究

(二)析文研究

第一章 《文选》“七”体研究

一、“七”的文体特征

二、七体起源考辩

(一)《鬼谷子》说

(二)《管子》说

(三)《孟子》说

(四)《招魂》《大招》说

三、“七”作为文体的确立

四、“七”体“问疾型”代表:《七发》

(一)《七发》文本表层内容解读

(二)《七发》的创作动机

五、“七”体“招隐型”代表: 《七启》和《七命》

(一)“招隐型”作品的表层结构与主题

(二)“招隐型”作品的现实创作动机

第二章 《文选》对问、设论研究

(一)作品异同分析

(二)文体名之来源

(三)后世作品归类和文体命名情况

二、“对问’’、“设论’’作品解读

(一)从《对楚王问》到《答客难》

(二)“设论”体模式的确立:《答客难》

(三)继承与新变之一:《解嘲》

(四)继承与新变之二:《答宾戏》

(五)唐前作品总览

第三章 《文选》连珠研究

一、连珠的文体特征

二、连珠起源考辩

(一)连珠一体“创于《邓析子》”

(二)《苟子·成相篇》“已开后世之连珠”

(三)“连珠之体兆于韩非”

(四)连珠“兴于汉章帝之世”

三、《演连珠》思想内容的创新性

四、《演连珠》的说理模式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文选》文包括三十六种文体,其中七、对问、设论、连珠四体较其他文体有着更多对作品艺术性的追求以及非严肃的色彩。另外,这四体文章多是韵散结合,且和赋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在《文选》文三十六体中较为独特。
  本文共分三章。七和连珠各为一章,对问和设论因关系密切,合为一章。每一章都可分为辩体和析文两部分。辩体部分重在厘清文体的特征、起源、确立、演变、相似文体间关系等问题;析文部分主要分析文章创作原由、文本结构、作品间承继与创新的关系等。
  第一章:《文选》七体研究。七体的基本特征有:以七名篇、总述七事、主客问答的结构、铺排的表达方式和劝说的目的。枚乘的《七发》为七体的肇始之作,但该体各个特征的渊源却可追溯至战国。西晋傅玄《七林》的出现,可作为七体确立的标志。《文选》选录七体作品包括:枚乘《七发》、曹植《七启》和张华《七命》。前者的文本表层结构为“问疾型”,后两者为“招隐型”。然而,如果将“隐居”也看作一种心理疾病的话,那“招隐”即等同于“疗疾”。创作动机上,《七发》最有可能是“戒奢”,《七启》是在一种艺术模仿的前提下包含着“招隐”的意图,《七命》则是反话正说,以“招隐”的模式表达作者隐居的志向和对时局的绝望。
  第二章:《文选》对问、设论研究。由于文本的相似性,刘勰将《文选》这两体的文章合为一体讨论。然这只是萧、刘二人对这类文章关注点的不同所致,并无对错之分。其它在这类文章归类和命名方式上的差异也皆源自于看待这些作品的不同角度。“对问”之名是对《对楚王问》的缩简,“设论”作为文体名在东晋已经出现。《文选》“对问”体仅录《对楚王问》,“设论”体含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和班固《答宾戏》三篇。四者之间,有承接,有创新。其后仿作,从内容到形式多未出此四篇范围,可见萧统选文之慧眼。
  第三章:《文选》连珠研究。历代以来,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关于“连珠”起源的说法,正是这一不断探寻的过程,使得“连珠”的产生及演变过程逐渐清晰:扬雄的《连珠》为目前文献记载的最早以“连珠”名篇的作品,最初很可能是为回答皇帝诏问而作;其后经过班固、蔡邕等人的改造,摒弃散句,多用骈偶,大量使用比喻说理,诸首之间在格式也逐渐整齐划一;到陆机《演连珠》时,已形成了较稳定的文体模式。《文选》连珠一体仅录陆机《演连珠》五十首。较之前代作品,《演连珠》中所阐发的道理更为抽象,更具有普适性。此外,连珠体作品皆有着较强的逻辑推理性,其中多蕴含“三段论”的推理模式,而每首作品的说理模式又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