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审美素养视域下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教学研究
【6h】

审美素养视域下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教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绪论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2. 研究主要内容

(四)文献综述

1.国内外论著和研究著作方面

2.论文及文字资料方面

一、审美素养视域下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教学概述

(一)审美素养概述

(二)美术鉴赏内涵

(三)美术鉴赏公选课教学目标

(四)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培养审美素养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2.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五)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后现代课程理论

二、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课程现状调查分析

(一)学生审美鉴赏力及课程学习效果调查

1. 调查对象及方式

2. 调查内容及统计分析

(二)对历年美术鉴赏公选课授课教师教学模式调查

1.调查对象及方式

2.调查内容及分析

(三)美术鉴赏公选课教学问题分析

1.教学方式误区

2.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安排不合理

3.考核方式单一

三、审美素养视域下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教学策略

(一)教学资源的有效筛选

1. 基于学生认知可接受性

2. 基于正向价值导向性

3. 基于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二)鉴赏方法多元化

1. 融审美直觉鉴赏

2. 跨界比较鉴赏

3. 社会学角度鉴赏

4. 展览实地式鉴赏

(三)“线上”与“线下”课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四)语言文字与媒介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四、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教学实践

(一)案例蒙克《呐喊》艺术赏析

1.设计思路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案例分析

5.教学反思

6.课后互动

(二)案例席华个展《一席之地》艺术赏析

1.设计思路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案例分析

5.教学反思

(三)教学案例实践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论文为广西师范大学美术鉴赏公选课教学中对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教学研究,旨在指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美术知识,理解纷繁的美术现象、美术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达到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目的。笔者对美术鉴赏教学公选课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现状做具体的调查,并在广西师范大学进行教学实践,找出不适应学生发展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继而通过对教学理论的学习和自身实践经验相结合,努力而有针对性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力求完善高校美术鉴赏通识课程,有效实现本论文研究目的。 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首先,笔者对研究的核心词汇“审美素养”进行界定,发掘美术鉴赏内涵。其次,讨论美术鉴赏公选课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审美素养的意义,对当代大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于无形,拓宽大学生看待自我与世界的视野。最后,本章节还从教育心理学、后现代课程论两方面对美术鉴赏公选课培养大学生审美素养的理论基础做出了简要分析,将“以生为本”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提倡主动建构知识且具有灵活开放性的后现代课程观相结合,以提升非美术专业大学生审美素养。 第二部分:笔者通过调查问卷、教师访谈、课堂实践等手段深入了解学校展开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具体分析,为更好的完善美术鉴赏公选课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第三部分:根据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现状调查分析,探讨审美素养视域下的课程教学策略。首先,基于学生现有水平以及认知的可接受性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筛选。为拓宽学生视野提升人文素养,提出课程资源具有学科广泛性与正向价值导向的策略。其次,基于后现代课程观不拘泥于学科界限综合发展的理念,提出多元化的鉴赏方法。最后,提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以及建立符合学生现有水平的语言文字与媒介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第四部分:通过教学实践验证笔者研究,即“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多角度鉴赏艺术作品,领略到艺术作品的内在美、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通过感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实现社会性的建构并激发认知内驱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