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市场化解决方案研究
【6h】

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市场化解决方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拟创新点

1.4.1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公共产品理论

2.1.2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2.1.3 财政分权理论

2.1.4 委托代理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政府性债务

2.2.2 政府性债务的分类

2.2 政府债务风险及其分类

2.2.1 政府债务风险

2.2.2 政府债务风险分类

第3章 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现状

3.1 我国国债规模风险现状

3.1.1 国债应债能力指标

3.1.2 国债偿债能力指标

3.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与风险分析

3.2.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3.2.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3.3 当前我国政府性债务形势分析

3.3.1 各级政府债务负担各不相同

3.3.2 我国政府资产可以对债务进行全覆盖

3.3.3 融资平台问题值得警惕

第4章 传统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方式及对我国适用性分析和英国经验借鉴

4.1 传统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方式

4.1.1 通过财政预算调整化解债务风险

4.1.2 通过通货膨胀化解债务风险

4.2 英国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方式与借鉴

4.2.1 英国国债转换经验借鉴

4.2.2 英国PPP模式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运用

4.2.3 英国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给我国的启示

第5章 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市场化解决路径及建议措施

5.1 政府债务置换

5.1.1 债务置换的效用

5.1.2 债务置换存在的不足

5.2 PPP模式

5.2.1 PPP模式的效用

5.2.2 PPP模式存在的不足

5.3 资产证券化

5.3.1 资产证券化解决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必要性

5.3.2 资产证券化解决我国政府性债务的可行性

5.4 解决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

5.4.1 合理推进政府债券置换

5.4.2 完善PPP模式

5.4.3 完善资产证券化市场

5.4.4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财权事权边界和政府与市场边界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相继出现冰岛政府破产、希腊债务危机等一系列政府债务危机,政府债务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同年我国政府为保障经济平稳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刺激计划,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4万亿”计划的实施。得益于政府的一系列刺激计划,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阴影。然而,从近几年我国经济运行来看,经济增速持续下行,“4万亿”刺激计划的副作用开始显现,出现地产价格泡沫、产能严重过剩、货币存量过高等问题,规模急剧增大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更是引起了市场和公众的焦虑不安,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底,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和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分别为24.0万亿元和15.4万亿元,分别较2010年增长123.93%和129.48%,增速远超同期我国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显然如此大规模并且高增长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隐藏着极大的风险,多家评级机构对我国债务风险提出预警,引发了对于控制政府性债务规模、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思考。随着我国新《预算法》开始实施,我国地方政府获得了直接发行债券的权利,为我国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创造了条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化导向为转变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缓解财政支出压力提供了新的出路。
  本文针对政府性债务风险问题,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法,首先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层面对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现状进行考量,得出我国政府性债务整体风险可控的观点,但是政府融资平台问题需要关注;其次,结合我国现实条件,分析得出传统的调整财政预算和通货膨胀法对化解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并不适用;本文通过借鉴英国在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成功经验,提出利用金融市场的创新手段化解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可行性。最后,本文认为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的根源在于政府的职能界限不明,政府承担了过多可以有市场完成的责任,地方政府承担了超出其财政能力的责任。化解我国政府债务的关键在于划清政府和市场的界限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利和义务,用市场化的方式来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有利于解决我国政府性债务问题,对我国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理论研究作了有益的补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