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宗教文化的山岳型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以广西都峤山风景区为例
【6h】

基于宗教文化的山岳型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以广西都峤山风景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范围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风景区

2.1.2 山岳型风景区

2.1.3 宗教文化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景观美学

2.2.2 环境行为

2.2.3 场所文脉

2.2.4 可持续发展

2.3 国内外研究动态

2.3.1 国外研究动态

2.3.2 国内研究动态

第三章 我国山岳型风景区的发展研究

3.1 我国山岳型风景区的形成

3.1.1 前期发展概况

3.1.2 后期发展概况

3.2 我国山岳型风景区的发展

3.2.1 我国山岳型风景区的特征

3.2.2 我国山岳型风景区的类型

3.3 我国山岳型风景区存在的问题一

3.3.1 景观保护不当

3.3.2 宗教园林单一

3.3.3 商业现象严重

3.4 我国山岳型风景区的发展趋势

3.4.1 开发理念经营模式创新化

3.4.2 规划开发的全局性

3.4.3 文化主题本土化

第四章 相关案例分析与借鉴

4.1 辽宁千山风景区

4.1.1 案例概况

4.1.2 案例分析

4.1.3 案例借鉴

4.2 陕西天台山风景区

4.2.1 案例概况

4.2.2 案例分析

4.2.3 案例借鉴

4.3 四川峨眉山风景区

4.3.1 案例概况

4.3.2 案例分析

4.3.3 案例借鉴

4.4 广东西樵山风景区

4.4.1 案例概况

4.4.2 案例分析

4.4.3 案例借鉴

4.5 广西桂平西山风景区

4.5.1 案例概况

4.5.2 案例分析

4.5.3 案例借鉴

4.6 山岳型风景区案例小结

第五章 基于宗教文化的山岳型风景区规划策略探讨

5.1 规划构思的思考

5.1.1 以文化为魂

5.1.2 以休闲为体

5.1.3 以生态为本

5.2 规划原则的指导

5.2.1 整体性原则:把握全局——凸显精神内涵

5.2.2 人文性原则: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5.2.3 形象性原则:展现特色——落实因地制宜

5.2.4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维护生态——凸显生态文明

5.2.5 功能性原则:满足功能——承载城市功能

5.2.6 经济性原则:经济合理——提高经济效益

5.3 宗教要素的提炼

5.3.1 神话传说的氛围渲染

5.3.2 顺应自然的空间环境

5.3.3 天地自然的风水形胜

5.3.4 事台隐映的古典园林

5.3.5 相地合宜的建筑选址

5.3.6 画龙点睛的景观节点

5.3.7 朝山进香的拜谒风俗

5.4 审美意象的深化

5.4.1 自然环境审美意象

5.4.2 人文景观审美意象

5.4.3 大众行为审美意象

5.5 规划要素的融合

5.5.1 总体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5.5.2 道路布设与景观载体的融合

5.5.3 基址选择与景区旅游的融合

5.5.4 建筑营构与山岳地形的融合

5.5.5 入口处理与宗教文化的融合

5.5.6 园林经营与旅游趋势的融合

5.5.7 遗留物质文化的保留与保护

5.5.8 宗教文化场景的挖掘和展现

5.5.9 山岳地形文化的保护和延续

5.5.10 宗教植物意境的营造和传承

第六章 广西都峤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践

6.1 背景研究

6.1.1 社会背景

6.1.2 功能界定

6.1.3 政策指导

6.1.4 项目价值

6.2 前期分析

6.2.1 区位分析

6.2.2 现状条件分析

6.2.3 SWOT分析

6.3 规划总则

6.3.1 规划定位

6.3.2 规划依据

6.3.3 规划原则

6.3.4 规划理念

6.3.5 上位规划

6.4 总体规划

6.4.1 总体布局

6.4.2 功能分区

6.4.3 道路系统

6.5 分区规划

6.5.1 白鹤塘景区

6.5.2 南山肚景区

6.5.3 庆寿岩景区

6.6 专项规划

6.6.1 建筑布局及风貌

6.6.2 植物景观规划

6.6.3 环境容量规划

6.6.4 旅游战略规划

6.6.5 竖向及岸线规划

6.6.6 配套基础设施规划

6.6.7 户外家具设置意向

6.6.8 景观元素设计

6.6.9 标识系统设计

6.6.10 景观铺装设计

6.6.11 无障碍设计

6.7 投资估算与建设时序

6.7.1 经济投资分析

6.7.2 规划建设时序

6.7.3 开发模式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展开▼

摘要

整合山岳型风景区的各种资源,处理好宗教文化与山岳环境的关系,保留山岳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特征,同时满足现代游客的游玩需求,对规划设计者是一大挑战。论文对如何规划风景区的自然环境,继承山岳型风景区的宗教人文文化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基于宗教文化的山岳型风景区规划策略并进行了规划设计实践。研究结论如下:
  (1)基于文献资料,对我国山岳型风景区的基本概念与规划设计理论进行分析,探讨了适合我国山岳型风景区的规划理论体系。
  (2)提出了我国山岳型风景区发展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统计2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以山为名的有141个,占总数的57.8%。按成因、属性和功能等不同,把山岳型风景区划分为地质、气候、历史、文化、政治、军事、揽胜、探险、科考、健身等17个主要类型。总结了山岳型风景区存在:①山岳景观保护不当;②宗教园林单一;③商业现象严重等问题,并提出有:①开发理念经营模式创新化;②规划开发的全局性;③文化主题本土化等建议。
  (3)选择辽宁千山风景区、陕西天台山风景区、四川峨眉山风景区、广东西樵山风景区、广西桂平西山风景区进行案例分析,得出可以借鉴的内容包括:①以山岳为依托,完善风景区基本功能;②以宗教为亮点,剖析动植物资源准确定位;③以旅游为触媒,带动山岳景区品牌发展。
  (4)提出了基于宗教文化的山岳型风景区的规划策略包括:①遵循整体性、人文性、生态可持续性、经济性等原则;②注重神话传说的氛围渲染、顺应自然的空间环境、天地自然的风水形胜、楼台隐映的古典园林、相地合宜的建筑选址、画龙点睛的景观节点、朝山进香的拜谒风俗等宗教要素的提炼;③关注山水自然、人文景观、大众行为的审美意象;④把握总体布局、道路布设、基址选择、建筑营构、入口处理、植物造景等规划要素与环境的融合;⑤注意遗留物质文化、宗教文化、山岳地形文化、乡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延续。
  (5)对广西都峤山风景名胜区重点建设区进行概念性规划,坚持“文化为魂、休闲为体、生态为本”的规划理念,对景区进行园林景观的提升,宗教文化的整合。方案保护和深化了场地原有面貌,展示宗教文化、城市精神、生活方式和低碳科技的生态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