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广州市吸毒人群预防艾滋病及减少伤害的同伴教育方法探讨
【6h】

广州市吸毒人群预防艾滋病及减少伤害的同伴教育方法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前言

1吸毒人群艾滋病流行现况

2吸毒人员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

3吸毒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

4研究意义和目的

第2章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设计

2研究对象

3研究内容

4研究方法

5调查表和相关指标测量

6质量控制

7统计分析方法

第3章结果

1基线调查结果

2干预前两组比较

3干预对知识改变的效果

4干预对行为改变的效果

第4章讨论

1吸毒人群人口学特征和艾滋病知-行现状

2干预效果的评价

3在戒毒所开展预防艾滋病及减少伤害同伴教育的建议

4研究不足

第5章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调查表

读研期间完成的论文

致 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的流行已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截至2007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223501例。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警告说,如果不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到2010年中国将有1000万人感染艾滋病和26万个艾滋病孤儿。2002年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在吸毒人群中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哨点监测资料显示,吸毒人群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从1996年的1.95%上升到2007年的7.00%。新疆、云南、四川等省(区)部分地区中,注射吸毒人群感染率甚至超过50%。HIV传播主要是个人高危行为所致。不安全性行为和共用注射器吸毒行为是造成HIV传播的两个最主要行为。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一个重要问题是,吸毒人群里存在知识与行为相背离的现象,也就是吸毒人员在明知有可能会导致自己感染的情况下,仍不能完全避免高危行为的发生。因此,我们需要在吸毒人群不能避免高危行为发生的时候,教会其如何减少感染的几率,这就是减少伤害。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预防艾滋病的情况下,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健康教育工作,是目前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主要措施。同伴教育是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它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吸毒人群中发展同伴教育者,利用其有相同的经历和共同的语言,他们之间更容易沟通的优势,通过更有亲和力和说服力的同伴教育者现身说法,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现在已慢慢被应用在吸毒人群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上。我国对高危人群的宣传教育方面,主要集中在艾滋病一般知识的宣传上,国内外有见开展针对感染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减少危害,提倡安全吸毒行为和安全性行为的同伴教育。但国内的研究有的未设立对照组,有的只评价同伴教育对知识改变的效果,没有评价同伴教育对高危行为改变的效果,而且目前国内流行病学提供的信息很少来自对同一个人群纵向观察,深入探讨影响干预效果的各种因素的研究还不多见。 研究目的: 本研究开展针对吸毒人群预防艾滋病及减少危害的同伴教育,旨在了解广州市吸毒人群艾滋病的知识和行为现状,寻找吸毒人群艾滋病知识改变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评估以及追踪吸毒者回归社区后的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改变来探讨和评价开展同伴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探索切实可行的对吸毒人群预防艾滋病及减少伤害的合适干预方法,降低HIV感染的风险,为全国吸毒人群艾滋病行为干预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类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广州市9间戒毒所中选取2间,一间为干预组,一间为对照组。以入所时间3个月以内且戒毒半途不转送劳教所的吸毒者为研究对象。戒毒所每个监仓住15人左右,在干预组随机抽取14个仓,共调查208人,在对照组随机抽取15个仓,共调查227人。干预组的研究对象除接受强制戒毒所关于艾滋病的常规宣教之外,还接受为期3个月的艾滋病减少伤害的同伴教育。对照组只接受强制戒毒所关于艾滋病的常规教育。同伴教育干预活动包括选择同伴教育者,培训同伴教育者,由考核合格的同伴教育者通过监仓内小组培训、个别交谈,黑板报,角色扮演等形式对监仓内的其他吸毒者进行培训,并由戒毒所专业人员保证同伴教育的实施。课题组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入戒毒所,进行技术督导、监侧和评估,支持同伴教育者开展同伴教育活动,对同伴教育者进行同伴教育能力培训、经验交流和情感分享,并对戒毒者进行个别咨询和集体咨询。 干预前进行基线调查,通过3个月的干预工作,对参加基线调查的吸毒人员重新进行问卷调查,将两次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同伴教育方法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及减少伤害知识的提高程度。吸毒人员解除强制戒毒后,随访两组接受基线调查和干预的部分吸毒人员,观察并评估同伴教育对改变吸毒者艾滋病高危行为方面的效果。 结果: 人口学特征:共435名戒毒学员参加此次调查。男性占76.0%。平均年龄31.66±7.85岁;汉族占93.8%;文化程度以初中和小学及以下为主,分别占47.8%和36.3%,其次是高中及以上占15.9%;职业以无业、个体、工人和服务业为主,分别占29.2%、17.0%、19.3%和13.8%:省外流动人口占45.3%,省内流动人口占20.9%。 基线调查吸毒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应答情况:艾滋病基本知识方面,戒毒者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正确应答率大部分高于80%,其中共用注射器或针头的正确应答率为93.3%。但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的正确应答率仅为45.1%,哺乳传播的正确应答率也仅为68.7%。高危行为减少危害知识方面,口吸毒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性伴侣人数单一或尽量减少、性交时使用安全套可减少感染艾滋病危险的正确应答率均大于80%。但对性交方式安全知识的知晓率仅为42.5%。正确使用安全套知识方面,除射精后戴安全套的正确应答率(70.6%)相对较高外,其他问题普遍较低。 广州市吸毒人员高危行为特征:两间戒毒所的戒毒者第一次吸毒平均年龄是26.82±7.66岁。毒品以海洛因最多,占了93.3%。240名戒毒学员有静脉注射吸毒史,占55.2%,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8.07±7.17岁。入所前半年内33人与别人共用过注射器,占13.8%。420名被调查者有过性行为,占96.6%,其中226人为婚前性行为,占53.9%。发生第一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是18.90±3.08岁。入所前半年内,269人有固定性伴,占64.0%。57人有多个性伴侣,占13.1%。420名中曾与固定性伴侣、朋友发生过性关系及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的被调查者分别为224人,占53.3%,61人,占14.5%,28人,占6.6%。发生相应性行为时,每次均使用安全套的构成比分别为:56人,占25.0%,占36.1%,16人,占57.1%,从来不用分别为117人,占52.2%,25人,占41.0%,5人,占17.9%。 干预前两组均衡性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婚姻状况、职业、户籍、月收入均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前两组除少部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问题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同伴教育者、干预组其余吸毒人员与对照组三者的知识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高危吸毒行为均无统计学意义,性行为除对照组发生过性行为的比例比干预组高外,其余性行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知识改变效果: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所有知识知晓率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除部分知识知晓率的提高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知识知晓率均无提高。干预前后干预组的总知识、艾滋病基本知识、高危行为减少危害知识和正确使用安全套知识的得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7.00vs1.00,1.00vs0.00,2.00vs0.00,2.00vs0.00)。干预后干预组的净增长率从大到小依次是:正确使用安全套的知识(61.7%)、高危行为减少伤害(26.5%)和艾滋病基础知识(16.8%)。总净增长率为28.9%。同伴教育者干预前后知识得分差值与干预组其他179名戒毒学员无统计学差别,且两者均比对照组高,差别统计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解除戒毒后与干预前的知识得分差值的M(Q)为6.29(5.25),对照组解除戒毒后与干预前的知识得分差值的M(Q)为1.65(5.00)。控制回归社会的时间,干预组的得分差值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吸毒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改变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控制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等人口学特征的影响,是否施加干预手段是影响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改变的因素(t=13.222,P<0.001)。控制回归社会的时间、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干预组解除戒毒后知识得分改变值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0,P<0.001)。 干预后两组行为改变比较:解除戒毒的随访结果表明干预组每天平均注射毒品次数比对照组少(Z=—2.648,P=0.008),与熟人或粉友发生性关系时使用安全套的频率也比对照组高(P=0.011)。两组的其他高危行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38例随访人员中,无人停止注射吸毒,6人(15.8%)开始注射吸毒,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1),每天平均注射毒品次数前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Z=-1.522,P=0.128),一个新注射器具平均使用次数和最多是一年个次数均比干预前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2.803,P=0.005;Z=—2.291,P=0.002)。干预前3人(7.9%)共用注射器,回归社会后1人(2.6%)共用注射器,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回归社会后共用注射器的人数占随访吸毒者的比例降低。 结论: (1)吸毒者普遍存在不安全吸毒行为,性乱现象严重,安全套使用率低,存在知信行不一致情况。(2)吸毒者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知晓水平较高,高危行为减少伤害次之,安全套使用知识最低。(3)在吸毒人群中开展同伴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提高了吸毒人员在艾滋病基本知识、吸毒和高危性行为减少伤害、正确使用安全套的知识。(4)吸毒人员艾滋病知识改变与是否施加同伴教育有关。(5)同伴教育可减少吸毒人员每天平均注射吸毒次数和提高与熟人或粉友发生性关系时安全套的使用频率,并可减少吸毒者一个新注射针具平均使用次数和最多使用次数,降低共用注射器的人数占随访吸毒者的比例,说明同伴教育可以改变部分高危行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