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常见人体肿瘤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机理研究
【6h】

常见人体肿瘤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机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语与中英文对照

声明

前言

第1章不同免疫缺陷动物肿瘤原位移植模型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1.1材料与方法

1.2结果

1.3讨论

1.4参考文献

第2章肿瘤术后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肝癌术后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

2.1.1材料与方法

2.1.2结果

2.1.3讨论

2.1.4参考文献

第二节 肺癌术后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

2.2.1材料与方法

2.2.2结果

2.2.3讨论

2.2.4参考文献

第3章肿瘤转移相关机制的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

3.1材料与方法

3.2结果

3.3讨论

3.4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肝癌转移动物模型及转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在读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展开▼

摘要

转移性是恶性肿瘤主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即使对患者实施肿瘤切除,术后转移的发生也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障碍。肿瘤转移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因此,研究肿瘤的转移,就必然要建立与临床表现相近的肿瘤转移动物模型。人体肿瘤移植于裸小鼠建立人癌异种移植动物模型为肿瘤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皮下移植和原位移植是目前常用的两种方法。原位移植由于获得与人体肿瘤生长相似的微环境,更利于肿瘤恶性行为的表达,因此,建立肿瘤转移动物模型大多采用原位移植的方法。肝癌、胃癌和肺癌是常见的肿瘤,利用这三种肿瘤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本课题利用不同程度免疫缺陷小鼠观察了人肝癌原位移植肿瘤在宿主体内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模拟临床,建立了人肝癌和人肺癌术后转移动物模型;同时利用经体内筛选建立的人胃癌高转移动物模型以及建立的人胃癌细胞株MKN-45mc,对肿瘤转移的相关机制进行探讨。 一、目的 1.建立人肝癌NOD-SCID小鼠和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并通过两种模型生物学特性的比较,对不同类型免疫缺陷动物在人肝癌异种移植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 2.建立人肝癌术后转移动物模型,观察并比较手术切除肿瘤后对人肝癌小鼠皮下移植模型和原位移植模型的影响。 3.建立裸小鼠人肺癌术后转移模型,为研究肺癌的转移机制和术后抗转移治疗提供适宜的动物模型。 4.比较体内筛选前后建立的人胃癌原位移植动物模型,以及人胃癌细胞株MKN-45mc和MKN-45生物学特性出现的差异,对转移的相关机制进行探讨。 二、方法 1.将组织结构完整的SMMC-LTNM瘤块植入NOD-SCID小鼠和裸小鼠肝脏内,建立人肝癌原位移植模型。观察成瘤率、肿瘤体积和重量、脏器的转移情况以及血清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γ-GTⅡ)等指标。 2.将组织结构完整的HC-031瘤块植入NOD-SCID小鼠皮下和肝脏内,分别建立人肝癌皮下移植和原位移植模型。模拟临床肿瘤手术切除方法,切除皮下移植瘤和原位移植瘤,建立肝癌术后转移模型。观察肿瘤生长和动物的生存状况。通过病理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技术研究肿瘤在动物体内转移情况。 3.将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组织块植入裸小鼠皮下,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4w后,25只裸小鼠作为手术组切除肿瘤组织,建立术后转移模型,15只裸小鼠作为对照组。每两周两组各处死5只动物动态观察其远处各脏器转移情况。动物明显消瘦时结束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MP-2、OPN、CD44v6、CD62等蛋白在转移灶及原发灶的表达情况。 4.用人胃癌MKN-45sci和MKN-45肿瘤组织块建立人胃癌原位移植动物模型,观察并比较两种模型的肿瘤生长和转移、血清肿瘤标志物及MMP-2、OPN、CD44v6、CD62与Timp-2的表达情况。取MKN-45sci肝转移灶形成的皮下移植瘤,用组织块法进行原代培养,建立MKN-45mc细胞株,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生长速度、体外侵袭能力、细胞周期变化,并与MKN-45细胞株进行比较。 三、结果 1.NOD-SCID小鼠人肝癌原位移植模型于5w可扪及肿瘤的生长,成瘤率为100%,11w肿瘤体积为(4.484±0.93)cm<'3>,瘤重为(7.02±1.15)g,肺部转移率为53.85%;裸小鼠人肝癌原位移植模型于6w~7w可扪及肿瘤的生长,成瘤率为100%,11w肿瘤体积为(1.02±0.70)cm<'3>,瘤重为(2.87±0.44)g,体内未见转移发生。NOD-SCID小鼠的瘤体积、瘤重、肺转移率均高于裸小鼠(P=0.000,P=0.000,P=0.011)。二者均保持AFP高分泌和γ-GT同工酶阳性的特性。 2.人肝癌HC-031皮下移植模型和原位移植模型由于肿瘤负荷过大分别于11w和6w而出现濒死状态,荷瘤平均生存时间为75d和44d。病理解剖,皮下移植瘤模型未发现转移(0/7),原位移植瘤模型的肿瘤和邻近脏器侵袭明显,部分出现肺部转移(2/7)。皮下切瘤动物和肝原位切瘤动物分别于17w和12w出现恶病质现象,平均生存时间为154d和112d。病理解剖发现肺部均有肉眼可见癌性转移结节(7/7,7/7)。未切瘤动物和切瘤动物血清中AFP和,γ-GTⅡ表达均为阳性。 3.人肺癌NCI-H460裸小鼠皮下移植瘤10w时瘤体严重坏死,并且动物出现明显消瘦,解剖未发现转移。手术组裸小鼠于10w、12w各发现一例肺转移(1/5),14w时裸小鼠明显消瘦,肺转移率达100%(5/5),有肉眼明显可见的肺转移结节,其他脏器未见转移。免疫组化结果表明,MMP-2、OPN、CD44v6、CD62和Timp-2在肺转移灶内的表达明显高于原发灶,CD54和MMP-9在转移灶内的表达则低于原发灶。 4.人胃癌原位移植模型MKN-45sci组动物的肝转移出现早且转移率高,4w左右肉眼即可看到肝转移结节(100%),同时伴有淋巴结转移(100%)、肺转移(71%)、脾转移(29%)和腹水;移植瘤体积和重量明显增加,分别达到(3089±1617)mm<'3>和(2.66±1.32)g,动物出现恶病质。而4w时MKN-45组肝、肺、脾未见明显转移灶,仅2只动物有淋巴结转移;小鼠未见明显消瘦,移植瘤体积和重量为(275±90)mm<'3>和(0.35±0.14)g。MKN-45sci组血清中NSE和cYFRA21-1的浓度均较高,且随着肿瘤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增高。而MKN-45组CYFRA21-1始终呈现阴性,4w时NSE仅为76.9 ng/ml。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MP-9、OPN抗体在MKN-45sci组原位移植瘤和转移灶呈强阳性反应,而在MKN-45组原位移植瘤反应较弱。CD44v6抗体在MKN-45sci组原位移植瘤和转移灶呈阳性反应。E-cadherin抗体在MKN-45sci组原位移植瘤呈阳性反应,肝转移灶呈阴性反应。建立的MKN-45mc细胞株的染色体为超三倍体细胞,具有人类恶性肿瘤细胞染色体的特点。细胞形态为典型的上皮样细胞,与MKN-45的形态学特点相似。流式细胞分析显示MKN-45mc与MKN-45细胞周期各时相比例分别为:G<,0>-G<,1>期62.51%/53.95%,S期9.46%/14.52%,G2。M期28·04%/31.53%,两株细胞DNA合成期的细胞比例均较高。MKN-45mc与MKN-45细胞倍增时间分别为34.8h和42.1h,前者的生长速度高于后者。MKN-45mc与MKN-45的36h体外过膜数分别为(60.384±8.86)/高倍视野和(32.50±17.26)/高倍视野,前者多于后者。 四、结论 1.建立了与临床表现相似的人肝癌动物模型。与裸小鼠相比,NOD-SCID小鼠在建立人肝癌的异种移植模型方面有更大的应用价值。 2.模拟临床肿瘤切除方法,建立人肝癌术后转移动物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荷瘤动物肿瘤切除后,生存期延长,有利于肿瘤转移发生。 3.裸小鼠人肺癌术后转移模型模拟了临床肿瘤根除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过程,结果提示肺癌转移的发生可能与部分粘附分子的异常表达相关,同时为研究肺癌转移机制和术后抗转移治疗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 4.人胃癌原位移植动物模型体内筛选前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经筛选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能力较未筛选的增强,其机理与肿瘤细胞粘附和降解能力得到强化有关。筛选后建立的细胞株生长速度、过膜能力比原细胞株增强,表明肿瘤转移与肿瘤细胞增殖和运动变形能力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