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某综合性医院体检人群青年原发性骨量减少危险因素评估及对策研究
【6h】

某综合性医院体检人群青年原发性骨量减少危险因素评估及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健康状况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疾病谱亦产生相应的变化。近年关于骨密度异常的研究不断增加,并且以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报道最为多见。WHO于2001年对骨质疏松症下的定义为“一种以骨强度降低致使机体罹患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常常呈潜伏性,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中后期则可出现明显的症状,如骨痛、骨关节功能障碍,甚至驼背和骨折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骨质疏松是一个骨密度(BMD)异常程度较严重的阶段,病程是不可逆的,因此骨质疏松阶段的治疗及健康干预相对被动。研究发现,在骨质疏松产生以前,机体会经历一个骨量减少(osteopenia,OST)的病理生理学过程。骨量减少是骨质疏松的临床前期状态,骨骼的质量和骨骼抗骨折的能力下降,即骨强度的下降。根据健康管理的理论,骨质疏松防治应重视骨量减少阶段的有效干预,通过平衡饮食、积极运动等积极健康的措施,可有效延缓骨量丢失,防治骨质疏松症。骨量减少阶段的干预更切合疾病预防及健康管理的理念,因此其研究意义更为显著。传统的观点认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是老年人才出现的病理生理学现象,但最近国内一线城市的健康报告表明,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在青年群体所占的比例在逐渐上升。文献报道,原发性骨量减少可能与家族史、饮食、运动等一系列因素相关,但究竟这些因素对原发性骨量减少的影响如何,目前仍缺少类似的研究。排除继发性疾病、药物等因素所引起的骨量减少,即原发性骨量减少。我们前期通过观察某综合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者的骨密度资料,发现45岁以下的青年(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青年的界定)原发性骨量减少并不少。探讨引起青年原发性骨量减少的主要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制订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措施,对减少青年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方法:
   1.预调查
   调阅某综合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期间的查体患者资料并随机抽取1000份,发现有191例查体者行骨密度检查,部位包括股骨头、腰椎以及全身检查。在191例查体者中,排除其它疾病和药物等因素引起的骨密度异常,我们发现有56例查体者出现原发性骨密度异常,其中34例骨量减少,22例骨质疏松。按照1992年WHO颁布的45岁以下为青年的龄段标准,34例骨量减少患者当中有16例为青年;22例骨质疏松患者有11例为青年。即56例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者中,有27例为青年患者,占48.21%。在职业分布方面,以白领为代表的脑力工作者患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居多;在临床症状表现方面,有不少患者存在关节弹响、骨骼疼痛等症状,还合并疲劳、失眠、胃肠道不适等症状。通过文献检索,结合预调查及中医疾病防治观,我们初步确定下列25个因素可能与骨量减少相关,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职业类型、脑体力类型、缺乏运动、偏食、长时间面对电脑、久坐、钙摄入、吸烟、饮酒、熬夜、体质、具备骨质疏松家族史、关节弹响、腰痛、髋部疼痛、乏力、头晕、失眠、胃肠不适、畏寒”。
   2.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队列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某综合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行骨密度检查的300例骨量减少患者与300例骨密度正常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部分其它疾病引起的骨密度异常或数据资料不全,最终确定骨量减少的研究对象99例,骨密度正常研究对象(对照组)111例。
   3.设计信息采集表采集表的设计具体包括职业分类、脑体力类型、生理学信息、骨密度测定、临床症状等方面的25个危险因素。
   4.信息采集与录入把每个观察对象按以上25个危险因素编号录入SPSS数据库,使用0代表阴性,1代表阳性。具体:1)性别:1代表男,2代表女;年龄、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等为定量资料。2)职业(或身份)及工作的脑体力类型:把“白领、教师、公务员及其他脑力劳动者(包括医务人员等)、学生、工人、个体户、其他职业”分别赋值为1、2、3、4、5、6;把脑力劳动、轻度体力劳动、中及重度体力劳动分别赋值为1、2、3。3)生活及饮食习惯:缺乏运动(X1,0:否,1:是),偏食(X2,0:否,1:是),长时间面对电脑(X3,0:否,1:是),久坐(X4,0:否,1:是),钙摄入(X5,0:适量,1:少),吸烟(X6,0:否,1:是),饮酒(X7,0:否,1:是),熬夜(X8,0:很少或无,1:是),体质(X9,0:较好,1:差),具备骨质疏松家族史(X10,0:无,1:有)。4)骨密度测定值(定量数值):使用美国诺兰德公司生产的XR-36双能X-线快速全身骨密度诊断仪,依照检查申请单的部位对患者骨密度进行测量并得出骨密度数值,当-2.5-1.0为骨密度正常。5)症状:将“关节弹响、腰痛、髋部疼痛、乏力、头晕、失眠、胃肠不适、畏寒”8个症状分别赋值为1、2、3、4、5、6、7、8。出现症状赋值为“1”,无症状则赋值为“0”。
   5.统计学方法
   5.1 回归分析以上25个因素属于自变量,“是否出现骨量减少”为因变量,由于因变量属于二分类资料,因此以上资料的分析可以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BinaryLogistic)对危险因素进行筛选。由于职业(或身份)与脑体力类型分别有6个及3个水平,不属于二分类或者定量资料,因此这两个因素作为协变量入选。
   5.2 其他统计学方法年龄、身高、体重等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职业及脑体力类型的构成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健康管理干预前后的指标变化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两组间的定量数据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干预前后的率变化采用自身配对x2检验,两组间的率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x2检验。运用统计软件包SPSS13.0分析数据,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6.制订健康干预措施进行健康管理和效果评价根据所筛选的危险因素,制订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措施,将青年原发性骨量减少患者分为健康管理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随访一年,比较骨密度以及上述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
   结果:
   1.生理学指标
   两组的性别构成、年龄及身高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骨量减少组的体重显著大于健康组(P=0.003,P=0.000)。
   2.职业及脑体力类型两组的职业构成亦存在显著差异(x2=30.678,P=0.000),观察组以白领及教师的比例较高;在脑体力类型方面,两组间同样存在统计学差异(x2=7.743,P=0.021),两组均以脑力劳动者比例较高。
   3.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回归模型的验证共分8步进行,每个步骤的检验方程均有显著性意义(均为P=0.000);回归分析最后确认缺乏运动、关节弹响、长时间面对电脑、偏食、熬夜、饮酒、职业类型、畏寒共8个因素对青年骨量减少有显著性影响(均为P<0.05,且OR>1.0)。
   4.健康管理的干预效果评价
   4.1 骨密度与T值变化干预前两组患者的骨密度与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健康管理组的骨密度及T值较自身干预前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18);而对照组2010年的骨密度及T值无显著变化,两者均显著低于健康管理组(P=0.031,P=0.023)。
   4.2 偏食与饮酒的干预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偏食率及饮酒量无统计学差异,健康管理组干预后的偏食率明显降低、饮酒率明显减少(P=0.003,P=0.000);而对照组2010年的偏食率及饮酒率无显著变化,均显著高于及多于对照组组(P=0.029,P=0.012)。
   4.3 运动干预干预前两组患者每周运动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健康管理组的运动时间显著长于干预前(P=0.010),且明显长于对照组(P=0.022);而对照组2010年的每周运动时间较2009年无统计学差异。
   4.4 作息习惯干预干预前两组患者每天面对电脑时间与每周熬夜次数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健康管理组每天面对电脑时间及熬夜次数显著少于干预前(P=0.016,P=0.022),且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8,P=0.031);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
   4.5 症状干预两组患者干预前的关节弹响及畏寒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健康管理组关节弹响及畏寒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02,P=0.023),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8,P=0.025);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
   4.6 骨质疏松发生率随访一年,健康管理组仅2例(3%)发生骨质疏松,而对照组为11例(21%),健康管理组的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8.206,P=0.006)。
   结论:
   1.缺乏运动、关节弹响、长时间面对电脑、偏食、熬夜、饮酒、职业类型、畏寒是青年原发性骨量减少的主要危险因素。
   2.原发性骨量减少期的健康干预是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阶段。
   3.根据青年原发性骨量减少的主要危险因素制订个性化健康干预措施进行健康管理,能有效预防骨量减少,提高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