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多种相关疾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平均动态脉压分析
【6h】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多种相关疾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平均动态脉压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并开始趋向年轻化。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特别是心、脑、肾的功能和结构改变。因此,高血压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糖尿病共同存在。有关高血压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众多相关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与BMI、血脂水平、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胰岛素、C肽及尿酸等具有相关性;但是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多种相关性疾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在各组人群中的趋势以及与平均动态脉压之间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本回顾性研究在于初步阐明上述问题。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多种相关疾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分析。
   背景: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高于健康人。尿酸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产生大量活性氧,趋化炎症细胞和释放大量炎症介质。高尿酸血症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这些作用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高尿酸血症与许多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传统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吸烟、肥胖、胰岛素抵抗、BMI)共同存在并有复杂的相互关系。许多流行病学和临床试验显示血尿酸水平是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和房颤等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独立预测因子。降低血尿酸水平可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探讨高血压与血尿酸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长期血压增高和血糖升高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脉压增大是反映动脉硬化的有效指标之一,可作为预测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尤其对老年患者的预测价值更大。
   目的:⑴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多种相关性疾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在各组人群中的趋势;⑵探讨合并不同相关疾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及脉压情况。
   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尿酸水平。资料来源于通过数字化病案库检索系统,选取2009年8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一科住院诊治并已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的原始病历资料。按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设定入组条件,同时根据排除标准剔除不合格病例,最终94例患者成功入选。收集9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和临床辅助检查(血尿酸浓度、平均动态收缩压、平均动态舒张压、平均动态脉压)结果。根据疾病谱将患者分成4组:单纯高血压组(A),高血压+冠心病组(B),高血压+糖尿病组(C),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组(D)。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资料特点采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设定P≤0.05为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的标准。
   结果:①4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平均动态脉压值均呈正态分布(P值均大于0.05),高血压+冠心病及高血压+糖尿病组年龄呈正态分布(P值分别为0.054和0.529)。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组年龄呈偏态分布(P值分别为0.016和0.022)。②4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x2值10.885 P值0.012),高血压+冠心病组患者年龄较其他3组大(69.90±11.84),高血压+糖尿病组年龄最小(61.28±9.65),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组患者年龄较单纯高血压组大(69.29±9.45 VS61.56±12.50)。4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3.650,P值0.302)。③4组患者中,A组患者血尿酸浓度最高(337.67±90.23),D组患者最低(267.94±69.04,B组患者尿酸平均水平为325.55±75.68,C组为295.89±85.9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3.217,P值0.027)。各组血尿酸浓度比较的P值分别为:PA-B0.597,PA-C0.081,PA-D0.005,PB-C0,274,PB-D0.038,PC-D0.322;A、B、C及D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D两组(P值0.005)及B、D两组间血尿酸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0.038)。提示糖尿病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较冠心病大,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相对较低。脉压方差分析结果无显著意义(F值1.921,P值0.132)。将4组重新分组组合,将ABC组组合为一组(<2相关疾病组),保留D组(≥2相关疾病组),结果显示差异显著(t值2.539,P值0.013),高血压患者相关疾病增加,血尿酸水平相对较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C+D)组与高血压未合并糖尿病(A+B)组患者尿酸水平比较,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281.31±78.31)患者平均血尿酸浓度明显低于高血压未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血尿酸浓度(333.568±85.11),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值2.906,P值0.005)。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最高,呈现合并相伴疾病越多,尿酸水平越低的趋势;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高血压未合并糖尿病患者。提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可能是影响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的重要因素。
   第二部分: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多种相关疾病患者脉压与血尿酸水平关系。
   背景:脉压是反映外周血管阻力及动脉弹性的指标,脉压的大小取决于每搏输出量、心室射血速率与传输血管的状态及动脉壁弹性和反射波的时间。脉压增加是动脉硬化的表现之一,随年龄的增长和反复周期性舒缩,血管壁壁顺应性逐渐下降。当大动脉管壁出现僵硬时,外周动脉阻力增加和和脉搏的传导速度增快,脉搏传导速度加快后引起外周血管的返回波提前,导致返回波落在中心动脉的收缩期,使脉压进一步加大。正常脉压为20-60mmHg,脉压增大可能提示存在某些疾病,例如老龄、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硬化等。脉压增大是反映动脉硬化的有效指标之一,可作为预测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尤其对老年患者的预测价值更大。既往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体人群中,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50岁后舒张压呈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增大。原发性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肥大增生,血管组织胶原含量增加,基底膜增厚,内膜及中层出现玻璃样硬化,大动脉弹性进行性损伤。动脉僵硬度增加,导致脉压增大。而增大的脉压加重了动脉的牵拉,管壁弹性成分极易疲劳和断裂。目前已证实,尿酸具有促炎症和促氧化应激作用,氧化应激反应等均影响动脉弹性功能和结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影响脉压水平。因此,研究脉压与血尿酸之间的关系,对指导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⑴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多种相关性疾病患者平均动态脉压与血尿酸水平之间的关系;⑵平均动态脉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相关疾病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间的关系。
   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多种相关性疾病患者血尿酸浓度和平均动态脉压水平及之间的关系。资料来源于通过数字化病案库检索系统,选取2009年8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一科住院诊治并已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的原始病历资料。按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设定入组条件,同时根据排除标准剔除不合格病例,最终94例患者成功入选。收集纳入后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信息,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血尿酸浓度及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结果,根据平均动态脉压值大小分为2组:平均动态脉压<60mmmHg组(n=46)和平均动态脉压≥60mmmHg组(n=48)。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结果计算平均动态脉压:平均动态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资料特点采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设定P≤0.05为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的标准。
   结果:①两组患者年龄均呈偏态分布(P值分别为0.041和0.002),血尿酸浓度均呈正态分布(P值均为0.200)。②平均动态脉压≥60mmmHg组患者平均年龄(68.48±10.49)比平均动态脉压<60mmmHg组患者平均年龄(60.72±12.04)大,且两组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3.149,P值0.002)。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差异,无显著意义(x2值1.47,P值0.224)。平均动态脉压≥60mmmHg组患者血尿酸浓度(328.65±84.28)较平均动态脉压<60mmmHg组患者血尿酸浓度(299.70±83.75)高,但两组患者尿酸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1.648,P值0.103)。两组患者合并相关疾病分布检验,差异明显(Z值-2.209,P值0.027),平均动态脉压≥60mmmHg组患者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比例明显增多。
   结论:⑴平均动态脉压≥60mmmHg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浓度比平均动态脉压<60mmmHg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者高,但无统计学意义。⑵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均动态脉压水平与年龄及心血管合并相关疾病风险呈正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