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型噬菌体vB_ValP_IME271的分离、鉴定、基因组学分析及其内溶素Lys271抗菌活性的研究
【6h】

新型噬菌体vB_ValP_IME271的分离、鉴定、基因组学分析及其内溶素Lys271抗菌活性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引言

1.1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简述

1.2噬菌体(Bacteriophage,简写Phage)治疗细菌的最新研究进展

1.3本实验研究的内容

1.4本实验研究路线

第二章溶藻弧菌噬菌体vB_ValP_IME271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2.1实验材料

2.1.1菌株

2.1.2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主要溶液配制

2.2实验方法

2.2.1弧菌的种属鉴定

2.2.2 PCR产物纯化回收

2.2.3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的分离

2.2.4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的纯化

2.2.5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的效价

2.2.6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的大量培养

2.2.7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的浓缩与纯化

2.2.8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的形态

2.2.9溶藻弧菌耐药谱的鉴定

2.2.10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的最佳感染复数

2.2.11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的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

2.2.12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的宽噬实验

2.2.13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实验

2.2.14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对氯仿的敏感性实验

2.2.15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的热稳定性实验

2.2.16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对pH的敏感性实验

2.2.17统计学分析

2.3实验结果

2.3.1弧菌的种属鉴定

2.3.2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的效价

2.3.3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的形态

2.3.4弧茵的耐药性鉴定

2.3.5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的最佳感染复数

2.3.6溶藻弧茵噬菌体IME271的一步生长曲线

2.3.7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的宽噬实验

2.3.8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对紫外线敏感性实验

2.3.9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对三氯甲烷(氯仿)的敏感性实验

2.3.10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的热稳定性实验

2.3.11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的pH敏感性实验

2.4讨论

第三章溶藻弧菌噬菌体vB_ValP_IME271的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

3.1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实验材料

3.1.2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噬菌体基因组的提取

3.1.3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的全基因组测序

3.1.4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全基因组测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5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全基因组的组装及进化树分析

3.1.6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蛋白质组学分析

3.2实验结果

3.2.1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全基因组分析概述及功能分析

3.2.2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功能性开放阅读框分析

3.2.3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基因组末端分析

3.2.4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进化分析

3.2.5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的比较基因组分析

3.2.6溶藻弧菌噬菌体IME271蛋白质组学分析

3.3讨论

第四章溶藻弧菌噬菌体vB_ValP_IME271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的基因克隆、表达与纯化

4.1实验材料

4.1.1表达质粒与菌株

4.1.2试剂

4.1.3试剂配置

4.1.4主要仪器

4.2实验方法

4.2.1噬菌体内溶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4.2.2单克隆阳性菌落鉴定

4.2.4 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的表达条件及表达方式的确定

4.2.5 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的大量培养

4.2.6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的纯化

4.2.7 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的超滤浓缩

4.2.8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蛋白浓度测定

4.3实验结果

4.3.1 内溶素基因的PCR扩增和重组质粒的鉴定

4.3.2 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初步小量表达及SDS-PAGE验证

4.3.3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表达条件及表达形式的确定

4.3.4 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的纯化和浓度测定

4.4讨论

第五章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的活性鉴定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5.1实验材料圾仪器

5.1.1实验试剂

5.1.2实验仪器

5.2.1平板扩散法检测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酶活性

5.2.2浊度法检测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裂解活性

5.2.3 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的宽噬实验

5.2.4去污剂检测对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的裂解性能

5.2.5确定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的最适pH值实验

5.2.6确定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的最适温度实验

5.2.7不同离子浓度下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的稳定性实验

5.2.8储存温度对内溶素重组蛋白酶Lys271酶活性的影响

5.2.9统计学分析

5.3实验结果

5.3.1 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对细菌的裂解性能

5.3.2 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的裂解谱

5.3.3去污剂对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的裂解性能影响

5.3.4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最适pH值的确定

5.3.5 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最佳温度的确定

5.3.6不同离子浓度下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的的稳定性

5.3.7储存温度对内溶素重组蛋白Lys271酶活性的影响

5.4讨论

6.1论文结论

6.2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李飞;

  • 作者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
  • 学科 临床检验诊断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周丽君;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噬菌体; 分离; 鉴定; 基因; 组学分析;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