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都市空间下广场舞群体的身份认同与建构——以邢台某花园广场舞舞队为例
【6h】

都市空间下广场舞群体的身份认同与建构——以邢台某花园广场舞舞队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关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考核形式的说明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问题及对象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广场舞研究回顾

2.3 身份认同研究回顾

2.4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综述

3 研究群体描述

3.1 德龙花园广场舞群体的基本状况

3.2 两个群体的形成与现状

4 广场舞群体身份认同形成要素与日常的自我迷失

4.1 为何她们能走到一起——身份认同形成要素

4.2 都市空间下日常的自我迷失

5 广场舞群体的身份认同

5.1 广场舞所提供的可能性和创造性——自我认同的重建

5.2 都市空间下外向的社会身份认同

5.3 群体归属感与领域感的建立

6 总结与讨论

6.1 广场舞参与者身份:个人多重身份的组成部分

6.2 广场舞群体的多样性与进阶性对身份认同建构的影响

6.3 关于广场舞发展的几点建议

6.4 研究的不足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年来广场舞在我国的城市和乡镇日渐风靡。有关广场舞的新闻也常常见诸报端,或关于某地广场舞大妈奇葩创新,或关于广场舞噪音扰民而招致冲突,甚至还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大妈将广场舞跳到了法国的卢浮宫,美国的纽约。
  广场舞的大规模流行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的同时,对广场舞的学术研究也日渐增多。笔者不禁思考,为何在中国的广场上能够形成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广场这一空间到底承载着怎样的社会意义。
  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城市中广场空间已经从单纯的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的方向发展,而需求必然会引起人们在广场空间中的社会交往行为,进而衍生出各种社会关系,广场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本文从都市空间的角度,探讨这一群体在广场空间的活动行为,空间感知和所具有的身份认同。
  本文以定性为研究方法,对某一街心公园的广场舞团队进行个案研究,通过观察和深度访谈,笔者发现该街心公园广场舞参与者均为女性,她们处于退休或闲赋状态,休闲时间较多,以家庭生活为重心,广场舞成为她们生活中可以释放和张扬自我的一种方式。在广场的空间里,她们或重塑自我或强化自我原有的身份认同;此外,广场外休闲活动还可以为参与者增加现实的社会资本。重复地规律性地参加广场舞,使得参与者对跳舞空间有很强的领域感和归属感。

著录项

  • 作者

    宋琳琳;

  •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

  • 授予单位 暨南大学;
  • 学科 新闻与传播学、新闻传播实务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彭伟步;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集体舞;
  • 关键词

    广场舞; 身份认同; 都市空间;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