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第五代”后中国大陆“无父”电影现象研究
【6h】

“第五代”后中国大陆“无父”电影现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 论 父与子:从弑父到无父

一、问题的缘起

(一)电影史上的父子关系

(二)“无父”电影现象

二、文献综述

(一)研究综述

(二)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意义:“父子”母题的现代意义

四、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灰色天空:“无父”影像世界概观

第一节 无父的痛楚:父亲如何消失?

一、历史之外:隐藏的父亲

二、肉体消灭:父亲的死亡

三、“半路出家”:父亲的出走

第二节 人物类型:一种表意的载体

一、“无父者”:孤子

二、“无夫者”:弱小与伟大的母亲

三、“代父者”:有缺陷的继父

第三节 影像策略:第五代后的三种变化

一、“弑父”方式的变化

二、叙事人与叙事焦点的变更

三、叙事空间的重构

第二章 想象父亲:“代偿”的三种模式

第一节 “师父”:一日为师,并非终生为父

第二节 “养父/继父”:养不教,父之过

第三节 “母代父职”:无父时的无奈选择

第三章 影像即隐喻:“无父”的映照和投影

第一节 作为一种主体性的创作

一、成长经验的镜像

二、创作境遇的影像表达

第二节 作为一种社会性行为

一、现代都市寓言:《本命年》的迷惘与变异

二、文化寓言:《长大成人》的寻父之路

结论 父亲的悖论

参考文献

附录:“第五代”后大陆电影中“无父”相关电影片目表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展开▼

摘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中国大陆电影出现的“无父”电影的创作风格和精神内蕴有着丰富的历史、政治、文化内涵,不仅显示出大陆社会人文风气的变化,也反映了传承悠久的父子伦理观念在时代之交、社会变革之际的嬗变。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将概括分析出“无父”现象的“父亲缺席”的形成因素,即被历史隐藏、父亲的死亡、出走,分析“无父者”、“无夫者”、“代父者”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类型,综合描述“无父”电影影像世界的基本风貌。第二章将电影文本的“想象父亲”的三种代偿模式进行分析,即“师父”、“养父/继父”、“母代父职”,分析其表现模式,探讨代偿的相关行为逻辑。第三章将从具体文本分析中走出,借助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四要素”理论,构建“电影文本-创作者-世界”的“三角”分析模式,讨论分别作为主体性创作和社会性创作的“无父”电影,探讨“无父”现象背后的若干创作、文化逻辑,并进行相关社会文化语境分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