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户的农业经营:卷入分工经济——基于新兴古典的超边际分析
【6h】

农户的农业经营:卷入分工经济——基于新兴古典的超边际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4.1 比较优势原理

1.4.2 交易与交易费用理论

1.4.3 产权理论

1.4.4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1.5 内容安排与逻辑思路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比较优势与分工交易

2.2 农业分工的相关研究

2.2.1 农业分工有限性及其原因

2.2.2 农业区域分工与农业产业化

2.2.3 农业分工与合作经济组织

2.3 农业规模经营与农户行为

2.3.1 家庭承包经营与规模经济

2.3.2 农户的行为和农户的分化

2.4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4.1 农业规模经营方式

2.4.2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

2.5 文献简要评述

3 理论框架

3.1 农业生命特性与分工深化

3.2 农业交易特性与分工影响

3.3 产权细分与农户的分工参与

3.4横向分工与纵向分工的界定

3.5 要素配置、交易规模、横向分工的决定机理

3.6 技术进步、产权可分、纵向分工的决定机理

3.6.1 技术可分性与农业生产环节的分离

3.6.2 产权可分与农业生产环节外包

3.7 超边际-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

3.7.1 分工发生的前提

3.7.2 分工的超边际方法

4 外生比较优势与农业分工演进

4.1 一个超边际模型

4.2 决策与角点均衡

4.3 一般均衡和比较静态分析

5 农户参与横向分工

5.1 农户多样化经营的原因

5.2 多样化向专业化经营转变的超边际模型

5.2.1 基本假设

5.2.2 生产系统描述

5.2.3 决策变量求解

5.2.4 均衡分析与相关经济结论

5.3 农户参与横向分工的主要方式

5.4 农户参与横向分工:指标与测度

5.4.1 农户参与横向分工的指标

5.4.2 描述性统计

5.4.3 农户参与横向分工的测度

5.5 农户参与横向分工:影响因素及其比较

5.5.1 横向分工:影响因素的总量分析

5.5.2横向分工:不同品种的比较分析

5.5.3 进一步的讨论

6 农户参与纵向分工

6.1农户参与纵向分工与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微观机制

6.1.1 一个超边际模型

6.1.2农户的超边际决策

6.1.3超边际均衡分析

6.1.4 农户参与纵向分工:农业经济效率提高和规模经济

6.2 实证分析Ⅰ:农业生产环节的可外包性测度

6.2.1 研究假说

6.2.2 可外包性测度:数据、变量及因子分析

6.2.3 计量模型及其估计结果

6.2.4 进一步讨论

6.3 实证分析Ⅱ: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驱动因素

6.3.1 逻辑机理

6.3.2 数理模型

6.3.3 计量模型

6.3.4 进一步讨论

7 农户参与横向分工与纵向分工的关联

7.1 两类分工的关联逻辑

7.2 两类分工相互关联性的超边际分析

7.2.1 基本定义

7.2.2 生产系统描述

7.2.3 农户的超边际决策

7.2.4 超边际均衡分析

7.2.5 分工结构演进的共生现象拓展分析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 谢

参 考 文 献

附录1:问卷调查表Ⅰ

附录2:问卷调查表Ⅱ

附录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课题情况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