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与物理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
【6h】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与物理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部分 文 献 研 究

第一节 周围性面瘫的文献研究

第二节 周围性面瘫的中医学治疗进展

第三节 周围性面瘫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治 疗 研 究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疗效观察及判定标准

4. 结果

第三部分 结论

1. 文献论述

2. 本课题的论述

3. 本研究的创新性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周围性面瘫与物理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题目

附件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因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得到国内外较一致认同,但针刺与物理治疗疗法对照研究,遂尚没有大样本临床对照研究。本研究旨在提交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以及观察对照以康复学手段之一:物理治疗对照,以针刺规范化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及临床依据。
  方法:
  将临床诊断为周围性面瘫的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针刺组(试验组)、对照组(物理治疗组),针刺组(试验组)40例、对照组(物理治疗组)36例,作为研究对象,针刺组(试验组)操作以常规针刺;对照组(物理治疗组)操作以西医物理治疗。两组均选用相同穴位,取手明大腸經合谷穴、迎香穴、足明胃經四白穴、颊车穴、地仓穴、足太膀胱經攒竹穴、足少經阳白、足少陰腎經太溪穴、任承浆穴、督水沟穴、及经外其穴太阳穴。针刺组(试验组)用75%酒精消毒,据《枢经》[40]中云:“虚则补之”为原则,采用补法针刺方法及华佗牌针灸钢针1.5寸,针尖抵于腧位皮肤,运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动针柄,拇指后退瞬即将针尖刺入,使之得气,连接上海G6805-1电针,采用疏密波,刺激作用较强,连接3上述穴位,电量以患者感到耐受为度,面部肌肉微见跳动为宜。对照组(物理治疗组)采用Nihon Medix1/f Yuragi SSP Therapy TM-550,无痛针灸医疗仪器。两组每次治疗30分钟,每星期治疗5天,10次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分析结果。
  结果
  按医学统计学处理,两组病患者发病性别、年龄、病程、分型、患病轻重度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积分则为P<0.01,针刺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果发现,以常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症的治疗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75%,采用SPSS﹒V11﹒0统计软件分析,得出P<0.05,说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针刺组优于对照组。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此病是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寒邪气乘虚入中,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邪风中脉络,使面部经筋失于濡养,肌肉弛缓不收所致;或平素素体阳盛,或因风热邪气侵扰,影响气血运行,筋脉肌肉弛纵不收;或病延日久,邪气郁久成瘀,或炼津为痰,痰瘀阻滞,络道不利,使病患更为严重;或耗伤气血,病情由实转虚,阴血不足则血虚生风,气血两虚则不能上荣于面。《枢.经筋》载:“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缓不能收,故僻。”“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为外维。﹒﹒﹒﹒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而行,左络于右。”“足阳明之筋,﹒﹒﹒﹒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因此,寒邪引致为外风侵扰,导致周围性面瘫。《诸病源候论》中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喎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夜卧,﹒﹒﹒﹒风入耳中,喜令口喎”。“部全录”云:“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喎斜,亦有半身不遂而口眼喎斜者,﹒﹒﹒﹒多属阳明经病。”明确指出半身不遂而单见口眼喎斜者,为阳明经受病之喎僻。从经循行及经筋的分布,本病多位于手阳明、足少阳、足阳明之经及经筋。面神经麻痹早期及时治疗是痊愈的关键,病程愈短则疗效愈快,内治外治的方法兼用疗效更佳。本病初期,即病后1~2周,应宣散风寒或风热之邪,行气活血,化痰通络,疏调面部经络之气,促进气血循环,调节面部经络气血的失衡状态,此期疗效较佳。中期即病后3~8周,应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调补气血,使面部气血畅通,濡养肌肉血脉。后遗症期,少数病人经数月治疗病情仍未有好转,患侧面肌可由弛缓状态转至拘挛状态。此期宜补益气血,滋养阴液,濡润筋脉,柔肝熄风,但于这个阶段治疗却有一定难度。
  西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是因面神经自桥脑部出髓后至茎乳孔,是一条弯曲颇长的管腔,遇到冷风侵袭或感染时,内组织便会出现急性水肿、缺血,髓鞘或轴突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面神经受压,从而失去生理功能;或面神经本身的炎症所引至的周围性面神经损伤,称为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麻痹。面神经受损程度取决于茎乳孔内急性炎症水肿的程度及持续时间。水肿时间愈长,病患程度愈重;面神经受压时间愈长,面神经愈难以恢复。面神经麻痹常发生于青壮年,男性为多,多于受凉吹风后急性发病,常于清晨洗脸,漱口时发现口角歪斜,临床表现主要是患侧,面部表情肌麻痹,例如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向健侧歪斜等。本病起始时可见耳后疼痛,于数小时或1~2日内症状达至高峰,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漱口时水从患侧口角溢出,进食时食物滞于病侧颊齿之间,有碍于说话。检查:患侧表情肌运动障碍,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蹷眉,眼裂扩大,眼睑闭合不全,易于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堕,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气或吹口哨时会漏气,角膜反射、眼及口轮匝肌反射均减退。发病1~2周后开始恢复,1~3月内约4/5以上的病者症状可完全恢复;若半年以上仍未恢复,则完全康复的痊愈率不大,病者因恢复不完全或面神经再生紊乱,出现面肌挛缩、痉挛或连带运动。西医治疗本病,一般采用理疗、体疗及激素。
  针灸治疗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已有很久的历史,其临床疗效于许多临床运用中得以证实,运用常规针灸治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已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治疗结果发现,以常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症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75%,采用SPSS﹒V11﹒0统计软件分析,得出P<0.05,说明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