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痹病辨治特点及“风湿四病”证素规律的文献研究
【6h】

痹病辨治特点及“风湿四病”证素规律的文献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部分 痹病辨治的文献研究

1 “痹”字释义

2 痹病的概念

3 痹病的源流

4 先秦时期对痹病的认识

5 《内经》是痹病辨治理论基础的奠定时期

6 《金匮要略》是痹病辨证论治的发展时期

7 两晋南北朝医家对痹病的认识

8 隋唐时期医家对痹病的认识

9 两宋时期医家对痹病的认识

10 金元时期医家对痹病的认识

11 明代医家对痹病的认识

12 清代医家对痹病的认识

13 民国时期医家对痹病的认识

14 现代著名医家对痹病的认识

15 各个历史时期痹病辨治特点及演变规律总结

第二部分 “风湿四病”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

1 现代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2 现代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3 痹病与现代医学风湿病的关系

4 “风湿四病”的证素分析

5 结果

6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痹病,是中医学中研究较早的疾病之一,发展至现代,已经开始运用痹病理论治疗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中的多种疾病,为这一棘手的疾病群治疗提供了更多有效手段和广阔空间。文献学在中医历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积累的大量痹病辨治经验,现代研究与应用证实其实用、有效,在临床上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目的: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学习,对各个历史时期痹病的论述进行整理研究,总结出痹病辨治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并对现代期刊文献中“风湿四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进行收集整理,提取证素,从证素及其组合规律这一角度,探究现代中医风湿病的辨证现状,挖掘其病理信息及特点,为进一步提高的辨证准确率和临床疗效及科研应用奠定文献学基础。方法:
  1.文献评述:本研究是建立在医家们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高度概括的基础上,通过整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两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近现代各个时期著名医家的医学著作,采用评述的方法,总结名家对痹病辨证和治疗的认识和经验,归纳其特点,揭示其发展演变规律。
  2.证素统计:运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收集2000年——2011年国内已经公开发表有关“风湿四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的文献,根据选择标准,筛选后提取证素,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录入证型、证素等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对各疾病的证型和证素进行统计。
  结果:
  文献评述部分:
  1.《黄帝内经》是痹病辨治理论基础的奠定时期。首先提出了风寒湿外邪与荣卫等内在因素“外内相合”致痹的病机,偏重风寒湿邪。
  2.《金匮要略》是痹病辨证论治的发展时期。张仲景尤其重视湿邪为患,又明义了正虚要从肝肾而论,对痰、瘀在痹病形成中的作用,也有了最初的思想。
  3.魏晋隋唐是痹病临证实践与理论结合深化的时期。期间补充了毒邪致痹,将凉血解毒、清热解毒等法运用到痹病的治疗中,创立了犀角汤、独活寄生汤等方剂。
  4.宋金元是痹病全面发展与创新的时期。宋代医家把脏腑理论运用于痹病的辨证中。金元四大家更有新的突破,脾胃虚弱致痹、湿热致痹,痰浊致痹的论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明清是痹病辨治体系日臻成熟和完善的时期。温病学派的诞生,完善了湿热致痹、暑邪致痹等理论;同时,进一步发展了从经络和瘀血辨治痹病。
  6.近现代痹病进入了中西医结合辨治的时期。此时痹病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明晰,张锡纯第一次在痹病的治疗中使用了西药;娄多峰教授提出“虚邪瘀”的辨证学说,王永炎院士也提出“从络辨治”的学说,证型的研究越来越多,内涵也越来越深刻,并逐步迈入了标准化和客观化的轨道。
  “风湿四病”证素研究部分:
  1.符合标准录入的文献共339篇,其中类风湿关节炎119篇;强直性脊柱炎71篇;痛风性关节炎90篇;骨性关节炎59篇。按类型,临床研究型192篇,占56.6%;证型研究型47篇,占13.9%;经验总结型100篇,占29.5%。
  2.经过证名规范后,“风湿四病”的证型分布:类风湿关节炎共51个证型,痰瘀互结证、风寒湿痹证、肝肾阴虚证、湿热痹阻证、风湿热痹证、寒湿痹阻证、寒热错杂证、气血两虚证是其常见证型;强直性脊柱炎共44个证型,寒湿痹阻证、肝肾阴虚证、湿热痹阻证、肾阳虚证、瘀血痹阻证是其常见证型;痛风性关节炎共43个证型,湿热痹阻证、痰瘀互结证、瘀热阻络证、肝肾阴虚证、痰浊阻滞证、风湿热痹证是其常见证型;骨性关节炎共52个证型,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寒湿痹阻证、瘀血痹阻证、风寒湿痹证是其常见证型。
  3.“风湿四病”的病位证素分布(按频率高低排序):类风湿关节炎共5个病位证素,分别是筋骨、肾、肝、脾、胃;强直性脊柱炎共5个病位证素,分别是筋骨、肾、肝、肺、脾;痛风性关节炎共5个病位证素,分别是筋骨、肾、肝、脾、胆;骨性关节炎共6个病位证素,分别是筋骨、肾、肝、脾、肺、胃。其中筋骨、肾、肝、脾是四种疾病均具有的病位证素,也是常见证素。
  4.“风湿四病”的病性证素分布(按频率高低排序):类风湿关节炎共13个病性证素,湿、热、寒、风、血瘀、痰、阴虚、阳虚、气虚是其常见病性证素;强直性脊柱炎共14个病性证素,湿、热、血瘀、寒、阳虚、阴虚是其常见病性证素;痛风性关节炎共12个病性证素,湿、热、血瘀、痰、寒、风、毒是其常见病性证素;骨性关节炎共13个病性证素,湿、血瘀、寒、阴虚、气滞、阳虚、痰、热是其常见病性证素。湿、热、血瘀、寒、阴虚、痰、阳虚、风、气虚、血虚是这四种疾病均具有的病性证素。
  5.“风湿四病”的证素组合形式中,包括单一证素和多证素组合,多证素中有单一病位证素+单一病性证素、单一病位证素+多病性证素、多病位证素+单一病性证素。四种疾病以三证素组合形式最多见,二证素及四证素组合次之。
  结论:
  1.文献评述表明:痹病的辨证经历了由外而内,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刻,由零散到规范的变革,内容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深入。《内经》时期主要着眼于风寒湿;《金匮》外邪更重湿邪,内因强调肝肾不足;隋唐时期补充了毒邪致痹;金元四大家提出了脾胃虚弱、湿热、痰浊等新的辨治思路;清代温病学家完善了湿热、血瘀、气虚等学说;近现代,先后出现了“虚邪瘀辨证”、“从络辨证”等针对性较强的学术思想。痹病的治疗,经历了从单纯针灸治疗,药物治疗,至针药结合,并发展了导引、蒸熨、熏洗等多种治疗手段,剂型也从单纯汤剂逐渐增加了膏、丹、丸、散、酒等,近现代开始了中西药物相结合治疗痹病的探索。
  2.现代文献研究表明:目前中医界对痹病的统一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痹病已与现代风湿免疫性疾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对痹病的病因病机有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主要有外邪(风寒湿热)、内虚(肝肾不足、脾胃虚弱)和病理产物(痰浊、瘀血)三个方面。第三,痹病的证型研究:目前对于痹病证型的研究愈来愈多,但不同的文献中的分型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尚处于起步阶段,以目前的研究数量和成果,并不足以支撑临床的应用和研究。
  3.通过对“风湿四病”的证型、证素分布研究表明:这四种疾病文献中出现的证型种类多,分布离散型较大。而证素个数较少,3——5个病位证素和5——8个病性证素可以覆盖大部分的病理信息。病位证素以筋骨、肝、肾为主,常以肝肾亏虚为本,筋骨受损为标;病性证素以湿、热、血瘀为主,初步推测湿邪和瘀血是痹病主要病理改变;证素组合形式以三证素组合最多,阴虚+肝+肾、湿+热+筋骨、血瘀+筋骨在“风湿四病”中均有出现,可基本反映“证”的病理特点与规律。
  可见,证素分类简单,组合灵活却内含规律,能够反映疾病的特点和临床证候的复杂性、多变性,具有执简驭繁的功能,有助于把握疾病病机及演变规律,为临床治疗和证候规范研究提供了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