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团体心理治疗的数据评述探讨人格与心身疾病关系
【6h】

基于团体心理治疗的数据评述探讨人格与心身疾病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人格特质

一、人格的定义

二、人格特质理论

三、人格特质的测量工具

第二节 心理治疗

一、心理治疗的定义

二、心理治疗的形式

第三节 团体心理治疗

一、团体心理治疗

二、团体的形式

三、团体心理治疗的优势

四、团体心理治疗的疗效

五、团体心理治疗在国外的发展和研究

六、团体心理治疗在国内的应用和研究

第四节 心身医学

一、心身医学

二、心身疾病

三、人格与心身疾病的关系模型

第四节 中医对心身关系的认识

一、形神合一的心身观

二、情志五脏论

三、人格体质论

第二章 研究报告

第一节 研究样本采集与数据准备

一、研究对象

二、分组设置

三、数据准备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团体心理治疗组的设置

三、对照组的设置

四、疗效评估

五、统计分析

六、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团体心理治疗组的相关评价

二、对照组对人格偏差调整程度的分析评价

三、拒绝参与团体治疗患者的分析评价

四、人格特质与心身疾病关系的分析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团体心理治疗组的相关评价

二、对照组对MMPI量表分改善程度的分析评价

三、拒绝参与团体治疗患者的分析评价

四、人格特质与心身疾病关系的分析评价

五、团体心理治疗研究与应用的现状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团体心理治疗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方法,评价团体心理治疗对人格异常患者的疗效,探究其疗效的影响因素,对团体心理治疗改善人格异常的疗效进行验证,并为心身疾病的病因学治疗提供心理治疗角度的新思路。并初步探求参与团体治疗患者的异常人格与所患心身疾病的关系,及中医体质与人格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人格与疾病关系模型的假设,从而通过心理学理论角度对躯体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做出解释,为疾病的预测与预防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
  方法:
  选取在2012年5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接受门诊治疗的患者,将接受团体心理治疗的患者设置为团体心理治疗组,将同期在门诊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物理治疗的患者设置为对照组。搜集每位患者的个人信息及完整门诊病历资料,治疗前及治疗后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MMPI)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心理量表的测评结果。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软件,将上述资料录入软件中建立患者信息数据库。将数据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采用SPSS Statistics19.0和SPSS Modeler14.1为数据分析平台,评价团体心理治疗对调整人格偏差、改善心理学症状的疗效,探索疗效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数据评述,探索“人口学特征—人格特质—中医体质—心身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人格特征与心身疾病之间的关联规则。
  结果:
  一、团体心理治疗组的相关评价
  (一)患者人口学资料分析
  在2012年5月至2015年3月期间,参与团体治疗的病人总数为309人。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计284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200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34岁。
  1.性别分布
  参与团体治疗的男性人数为84,占29.50%,女性200人,占70.20%,女性与男性人数比例为2.4∶1。
  2.年龄分布情况
  参加团体治疗的患者以25-34岁年龄段人群居多,此年龄段内的人群占总人数的43.20%。
  3.文化程度分布
  参与团体治疗的患者以大专、本科学历者居多。分别占总参与人数的28.2%、39.4%。
  4.婚姻状况构成
  参与团体治疗的患者以已婚人士为最多,占54.60%。
  (二)患者MMPI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参与团体心理治疗的患者,其MMP1量表分在Hs、D、Hy、Pd、Mf、Pa、Pt、Sc、Si维度上与全国常模相比有显著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患者心身疾病谱构成
  参加团体心理治疗的患者中,有74.65%合并精神和行为障碍,有40.49%合并泌尿生殖系统疾病,36.97%合并神经系统疾病,33.80%合并消化系统疾病。
  (四)人口学特征与人格特征关系的分析评价
  1.性别与MMPI量表分数的关系
  男性和女性仅在Mf(男性化-女性化)量表得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量表得分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教育程度与MMPI量表分数的关系
  不同教育程度分组间的MMPI量表得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婚姻状况与MMPI量表分数的关系
  未婚和已婚组别Pt(P=0.00)、Sc(P=0.00)、Mf(P=0.01)量表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年龄与MMPI量表分数的关系
  D、Pd、Pa、Pt、Sc、Ma、Si量表分与年龄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年龄越大的患者,D、Pd、Pa、Pt、Sc、Ma、Si量表分越低。
  (五)团体心理治疗疗效相关评价
  1.团体治疗前后患者MMPI各量表分的变化情况
  除Mf量表分前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量表分的检验结果均显示P<0.01,其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的MMPI分数除Mf维度之外都有显著的改善。
  2.团体治疗前后患者SCL-90各因子分的变化情况
  SCL-90各量表分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患者的躯体症状有显著的改善。
  (六)团体心理治疗疗效影响因素的相关评价
  1.人口学特征与MMPI改善程度的关系
  Hs(P=0.02)、D(P=0.017)、Hy(P=0.04)、Pt(P=0.03)、Sc(P=0.02)、Ma(P=0.02)量表的改善程度与教育程度呈显著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婚和已婚组别患者Si维度的减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人口学特征与SCL-90改善程度的关系
  SCL-90各量表分的改善程度与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无显著相关性。
  男性与女性在强迫症状(P=0.04)、抑郁(P=0.03)两个维度减分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女性比在这两个维度的改善程度更高。
  (七)10次治疗时程与20次治疗时程的团体间MMPI量表分改变程度的关系
  10次治疗时程与20次治疗时程的团体间,各量表分的减分值不具有显著差异。
  (八)团体治疗患者人格与父母、婚姻关系的相关评价
  1.团体治疗患者父母养育方式情况
  父亲-因子Ⅰ、Ⅱ、Ⅲ、Ⅴ、Ⅵ和母亲-因子Ⅰ、Ⅱ、Ⅲ、Ⅳ与常模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与团体治疗的患者,其原生家庭中,父亲采取情感温暖、理解(1),过分干涉(Ⅲ),过度保护(Ⅵ)的养育方式较少;而采取惩罚、严厉(Ⅱ),拒绝、否认(Ⅴ)的养育方式较多;母亲采取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干涉、过保护(Ⅱ)的养育方式较少;采取拒绝、否认(Ⅲ),惩罚、严厉(Ⅳ)的养育方式较多。
  2.团体治疗患者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父亲采取情感温暖、理解(Ⅰ)的养育方式,与Hs、D、Pd呈负相关。父亲采取惩罚、严厉(Ⅱ)的养育方式,与Pd、Sc呈正相关,其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父亲采取偏爱被试(Ⅳ)的养育方式,与Mf呈正相关。父亲采取拒绝、否认(Ⅴ)的养育方式,与Pd、Pt、Sc、Ma呈正相关。父亲采取过度保护(Ⅵ)的养育方式,与Pd、Pt、Sc呈正相关。
  母亲采取情感温暖、理解(Ⅰ)的养育方式,与D、Pd、Pa、Pt、Sc、Si呈负相关。母亲采取过干涉、过保护(Ⅱ)的养育方式,与Pd、Pt、Sc、Ma呈正相关,而与Hy呈负相关。母亲采取拒绝、否认(Ⅲ)的养育方式,与Pd、Pa、Pt、Sc、Ma呈正相关。母亲采取惩罚、严厉(Ⅳ)的养育方式,与Pd、Pa、Pt、Sc、Ma呈正相关。
  3.团体治疗患者婚姻质量情况
  参与团体治疗的患者,在“夫妻交流”、“经济安排”、“业余活动”、“性生活”、“亲友关系”、“角色平等性”、“解决冲突方式”、“性格相容性”、“子女与婚姻”维度上与优于常模,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团体治疗患者人格与婚姻关系的关系
  Hy量表分与“亲友关系”呈正相关(P=0.03); Pd量表分与“过分理想化”(P=0.04)、“解决冲突方式”(P=0.04)、“业余活动”(P=0.00)呈负相关;Mf量表分与“过分理想化”(P=0.00)、“子女与婚姻”(P=0.04)呈正相关;Pa量表分与“过分理想化”(P=0.02)、“婚姻满意度”(P=0.03)、“业余活动”(P=0.00)呈负相关;Pt量表分与“业余活动”(P=0.03)呈负相关;Sc量表分与“性格相容性”(P=0.04)、“解决冲突方式”(P=0.02)、“业余活动”(P=0.01)呈负相关;Ma量表分与“婚姻满意度”(P=0.04)、“解决冲突方式”呈负相关(P=0.04)。
  (九)人格特质及中医体质类型关系的分析评价
  1.团体心理治疗患者中医体质类型
  中医体质比例最大的是气郁质(65.35%)。其次,湿热质(8.33%),痰湿质(5.70%),阴虚质(5.70%),阳虚质(5.70%)亦占有一定的比例。
  2.团体心理治疗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及人格特征的关联分析
  由上表可知,具有气郁质体质特点的患者,其Hy、D、Pt维度同时出现异常的比例亦分别有72.97%、69.60%、60.81%。
  二、对照组对人格和症状改善程度的分析评价
  在对照组治疗前后,Hs、D、Pa、Pt、Sc量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团体治疗组对MMPI的减分值总体优于对照组,在Pd、Pt维度上MMPI的改善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心理治疗外,中西医结合药物及物理治疗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格偏差。
  三、拒绝参与团体治疗患者的分析评价
  (一)对拒绝参与团体治疗原因的调查
  共计有61名患者拒绝参与治疗,其中33名患者失访,失访原因包括:手机停机,手机关机,接通后挂断电话等。28名患者接受了电话访问,其中11名患者拒绝接受团体心理治疗的原因是“时间不合适”,无法长期安排时间参与团体治疗。7名患者因“居住外地”,路途遥远,而放弃参与。5名患者认为自己“不需要接受治疗”,自觉没有心理方面的问题。2名患者认为“等候时间过长”,因等候参与团体治疗的排期太长,放弃等待。2名患者对团体治疗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而拒绝参与,其中有的患者认为“团体当中的患者负能量太大,参与治疗不会获益”;有的患者认为“团体治疗没有效果”。1名患者直言“不愿回答原因”,拒绝接受电话访问。
  (二)拒绝参与团体治疗患者人格特征的分析评价
  拒绝参与团体治疗的患者其MMPI结果中的Hs、D、Hy、Pd、Mf、Pa、Pt、Sc量表都与常模显著高于常模,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拒绝参与团体治疗患者与参与团体治疗患者人格的对比
  拒绝团体治疗的患者与参与团体治疗的患者MMPI结果未见显著差异。
  四、人格特质与心身疾病关系的分析评价
  MMPI各量表分与心身疾病之间的关联规则如下:Ma、Sc、Hs=>消化系统疾病(支持度11.2%,置信度60.714%),Ma、Hs=>消化系统疾病(支持度14.8%,置信度59.459%),Ma、Pt、Hy=>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支持度11.2%,置信度57.143%)。
  结论:
  1.患者人口学资料分析
  参与团体心理治疗的患者以25-35岁年龄范围、未婚、女性、大专或本科教育程度的人群居多。
  2.患者MMPI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参与团体心理治疗的患者,其MMPI量表分在L、Hs、D、Hy、Pd、Mf、Pa、Pt、Sc、Si维度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3.患者心身疾病谱构成
  参加团体心理治疗的患者,40.49%曾合并泌尿生殖系统疾病,33.80%曾合并消化系统疾病。
  4.人口学特征与人格特征关系的分析评价
  MMPI分数的高低与患者的性别、教育程度未见明显关联,而随着年龄增长,多个量表分降低。
  5.团体心理治疗疗效相关评价
  团体治疗前后患者MMPI、SCL-90得分皆有显著的改善。团体心理治疗呵有效调整人格偏差、改善心理学症状。
  6.团体心理治疗疗效影响因素的相关评价、
  MMPI各量表分的改善程度与年龄、性别无显著相关性。教育程度越高,接受团体心理治疗后人格偏差的调整程度越高。已婚的患者与其他未婚、离异患者相比,在社会内向维度改善程度更高。女性比男性在强迫、抑郁症状维度的改善程度更高。
  7.10次治疗时程与20次治疗时程的团体间MMPI量表分改变程度的关系
  在不同治疗时程的团体,MMPI各量表分减分值的不具有显著差异。
  8.团体治疗患者人格与父母、婚姻关系的相关评价
  团体治疗患者原生家庭的父母养育方式普遍不理想,父亲采取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较少;而采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养育方式较多;母亲采取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的养育方式较少;采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养育方式较多。
  多数团体治疗患者反应夫妻关系不理想,而团体治疗患者的婚姻质量得分均显著优于国外常模。
  9.人格特质及中医体质类型关系的分析评价
  团体心理治疗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气郁质为主,气郁质与Hy、D、Pt维度人格特征相关。
  10.对照组对人格偏差改善程度的分析评价
  团体心理治疗调整人格偏差的疗效整体优于对照组,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格偏差。
  11.拒绝参与团体治疗患者的分析评价
  多数患者因受限于时间、地点而拒绝参与团体心理治疗,部分患者因否认自身存在心理问题而拒绝治疗。拒绝参与团体治疗的患者其MMPI结果中的Hs、D、Hy、Pd、Mf、Pa、Pt、Sc量表分数显著高于常模,但与参与团体治疗的患者间无显著差异。
  12.人格特质与心身疾病关系的分析评价
  Ma、Sc、Hs量表分高于正常标准的患者,合并消化系统疾病的比例亦较高。Ma、Pt、Hy量表分高于正常标准的患者,合并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比例亦较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