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广州市保障房社区居民的社区依恋研究
【6h】

广州市保障房社区居民的社区依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社区依恋的研究阶段

1.2.3 社区依恋的研究方法

1.2.4 社区依恋的影响因素

1.2.5 保障房居民的社区依恋

1.2.6 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标、理论假设及模型

2.2 研究案例

2.3 技术路线

2.3.1 文献分析

2.3.2 测量量表

2.3.3 数据收集

2.3.2 数据分析方法

2.4 研究内容

2.5 研究框架

第三章 保障房政策及发展历程

3.1 保障房类别

3.2 我国保障房政策回顾

3.3 广州市保障房发展历程

3.3.1 解困房阶段(1986年至1995年)

3.3.2 安居房阶段(1995年至1998年)

3.3.3 廉租房阶段(1998年至2006年)

3.3.4 全面开展阶段(2006年至今)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广州典型社区的社区依恋实证分析

4.1 样本基本特征

4.1.1 人口统计学特征

4.1.2 物质环境评价

4.1.3 社会因素评价

4.1.3 社区依恋评价

4.1.4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矩阵分析

4.2 社区依恋的影响因素

4.2.1 人口统计学因素

4.2.2 社区类型因素

4.2.3 物质环境因素

4.2.4 社会因素

4.3 社区类型的调节作用

4.3.1 社区类型在社区依恋与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调节作用

4.3.2 社区类型在社区依恋与邻里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

4.3.3 不同社区类型居民社区依恋的特点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实践建议

3 研究贡献与创新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声明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个区域之间的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流的交换也在不断增加。在促进区域间经济增长、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使得人与地方的关系变得十分脆弱和复杂。伴随着城镇化进程迈入新的阶段以及“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镇化要求的提出,我国有关人与地方的研究方兴未艾。因此,人与地方的关系已成为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而社区依恋则是探讨其关系的重要概念,反映的是居民与社区之间的情感联系。本文将社区依恋定义为:居民基于物质环境、社会关系等与所生活的社区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包括根植性、归属感、满意度等方面。
  住房是居民最基本的需求。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住房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近年来,我国加速建设保障房,保障房规模不断增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住房问题。与此同时,保障房研究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但鲜有学者关注居民对保障房社区的情感依恋问题。本文首先从社区依恋的概念界定、研究阶段、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和保障房居民的社区依恋等几个方面对以往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之后,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多层回归和调节作用等方法分析了广州四个典型保障房与商品房社区的调查问卷数据。
  分析结果表明,保障房社区是否具有“保障性”不会对居民的社区依恋产生影响,但不同的社区类型影响社区依恋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视角来分析,对于保障房社区居民来说,仍停留在安全需求的层次,即更加关注与自身生存相关需求及更加注重自身的安全,反映在对社区的情感方面,就表现出对住房条件与社区安全的关注。而对于商品房社区居民来说,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更加追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即注重家人和朋友之间的关爱以及注重在朋友圈内的社交关系,反映在对社区的情感方面,就表现为对邻里关系的关注。最后,本文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实践建议,如继续坚持保障房政策;注重建筑和规划层面的设计,避免户型设计不合理、建筑千篇一律及公共空间缺失;保障社区安全,增加路灯、报警点、监控设施等安保设施;注重培育良好的邻里关系,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的功能,积极组织有益的社区活动,调解邻里矛盾;积极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鼓励居民互帮互助,为居民提供技能培训,设法解决居民就业问题,鼓励居民自主创业等,努力满足居民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及自我实现等各层次需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