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抚慰创伤的三种方式——三部为纪念二战而作的交响作品研究
【6h】

抚慰创伤的三种方式——三部为纪念二战而作的交响作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作曲家生平与作品创作背景

第一节 理查.施特劳斯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变形》与战争

第三节 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生平及创作

第四节 《广岛受难者挽歌》与战争

第五节 本杰明.布里顿生平及创作

第六节《战争安魂曲》与战争

第二章 作品创作分析

第一节《变形》创作分析

一、乐曲创作特点

二、乐曲段落分析

第二节《广岛受难者挽歌》创作分析

一、《广岛受难者挽歌》中的音响、音色特点

二、 乐曲段落分析

第三节《战争安魂曲》创作分析

一、乐曲创作特点

二、乐曲结构分析

第三章 音乐与战争

第一节 三部作品的联系、比较及总结

一、 创作背景与主题立意的联系比较

二、 作曲技术的联系比较

第二节 音乐与战争

一、战争中的音乐

二、音乐中的战争

三、音乐与战争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音乐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现实世界,是作曲家将生活经验、音乐经验与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哲学观以及对社会的思考相结合的高度抽象化的产物。音乐创作中采用的作曲手段、技法、风格等一系列要素,最终都是服务于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本文通过对《变形》(Metamorphosen)、《广岛受难者挽歌》(Threnody of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以及《战争安魂曲》(War Requiem)这三部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同为纪念追思二战的交响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意欲达到两个目的:1、以时间为线索将三部作品进行纵向比较,研究特定的社会背景及历史事件(以战争为例)对作曲家的创作思想、音乐表现手段产生的影响。2、通过对三部作品创作层面的横向比较,研究作曲家是如何运用独具个人风格的音乐语言,迥异而各具特色的作曲技法在作品中表现出相似的思想主题,实现相似的社会功能。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理查.施特劳斯、潘德列茨基、布里顿三位作曲家的生平以及一般创作情况,并分别对《变形》、《广岛受难者挽歌》、《战争安魂曲》的创作背景及与战争的渊源作了介绍。第二章对三部作品进行了技术性分析,阐述具体作曲技术对突出音乐表现、主题思想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第三章介绍了其它以二战为题材的音乐,并试图从文化角度探究音乐与战争的社会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