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将健身俱乐部课程教学应用于高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可行性研究——以兰州市九所本科院校为例
【6h】

将健身俱乐部课程教学应用于高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可行性研究——以兰州市九所本科院校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选题依据

1.2 选题的意义

1.3 健美操研究综述

1.4健身俱乐部简介

1.5相关概念的界定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兰州市本科院校健美操师资队伍素养的分析

3.2 兰州市本科院校健美操课教学现状分析

3.3兰州市本科院校学生对于健美操知识学习的现状分析

3.4健身俱乐部会员参加健身课程的效果分析

3.5 兰州市本科院校健美操教师对健身俱乐部课程教学的认识分析

3.6兰州市本科院校学生对健身俱乐部课程的认识分析

3.7对于分类开设健美操课程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分析

3.8 影响健身俱乐部课程教学内容加入到学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因素分析

3.9将健身俱乐部课程应用于高校健美操课程当中的对策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附件六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健美操的迅速发展,健美操课程已成为大学体育课程中主要的课程之一,其重要地位一直不容置疑。在高校中已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那么健美操课程的教学内容则对于整个健美操课程的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的健美操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思想束缚以及教学大纲的约束无论是体育教育专业还是大学体育公共选修健美操课基本上以《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第一套、第二套为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上比较单一,缺乏丰富性,如何提升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成为我们首要分析的问题,因此,我们则需要考虑是否要借鉴一些相关的健美操教学内容引用于其中增强其丰富性,那么借鉴什么,如何借鉴则成为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随着健身产业的迅速发展,其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健美操为基准加入更多的元素来增强其丰富性,所以健身俱乐部课程的教学与高校健美操教学是相关的,我们则可以借鉴健身俱乐部课程的教学来丰富高校健美操课程,更加完善高校健美操课程的教学内容,锻炼方式更加全面,手段更加灵活,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体能能力选择锻炼方式,这样以便于学生长期坚持,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健身俱乐部课程中的教学方法有别于高校健美操课程中教学方法,高校健美操课程的教学方法严谨,健身俱乐部的课程教学方法多变,在严谨的高校健美操教学方法之下,可以将多变的健身俱乐部课程中的教学方法运用其中,对其进行补充,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教学方法,以便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创造新的知识。因此,将健身俱乐部课程的教学应用于高校健美操课程当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旨在研究兰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和公共选修健美操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商学院、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农业大学、甘肃省联合大学、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九所本科院校健美操课的教学现状和三家健身俱乐部的教学现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三所学校是有体育教育专业分别是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对于高校研究对象的选取是根据两点:首先,选取的的是兰州市本科院校;其次,选择的都是综合类大学,设计的专业项目比较多,对于学生的调查可以更全面。对于健身俱乐部研究对象选取三家健身俱乐部(浩泰健身俱乐部、中体阳光健身俱乐部、一洋国际健身俱乐部)选取是根据其规模,其会员人数来选定的,从规模来讲选取的健身俱乐部面积都在1000平米以上,并且在兰州市有较高信誉度,选取的俱乐部会员人数基数都在1000名以上这样对于调查的人员层次可以更广泛一些。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兰州市本科院校健美操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结构、影响因素、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1)兰州市本科院校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较单一,缺乏丰富性、时尚性,供学生的可选择性不是很大,针对性不强,因此可借鉴健身俱乐部丰富的教学内容分类开设课程,增加其丰富性。(2)近年来,健美操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这个年龄段对于将健身俱乐部课程应用于健美操课程当中是非常有利的,但教师缺乏健身俱乐部课程教学的培训,缺乏该方面的教学能力,因此无论从教师自身以及学校都应该注重培训,校方应给予大力支持,多提供培训的机会。(3)对于将健身俱乐部课程教学应用于兰州市高校健美操课程当中,基础设施较为缺乏,所以要采取两步走,第一步,尽可能的利用现有条件来加入健身俱乐部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二,加强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备,将更多的健身俱乐部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引用进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