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刘向《列女传》中女性形象及其材料研究——基于“互文性”理论视野
【6h】

刘向《列女传》中女性形象及其材料研究——基于“互文性”理论视野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列女传》研究史回顾

1、清代以前研究历史状况

2、20世纪的研究状况

3、21世纪以来的研究

二、“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史及其内涵

三、“互文性”视野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第一章 刘向生平及《列女传》编撰背景

第一节刘向生平

一、汉宣帝时期平稳入仕的经历

二、汉元帝时期跌宕起伏的遭遇

三、汉成帝时期义无反顾的劝谏

第二节 《列女传》编撰背景

一、汉代太后专权

二、外戚专权

三、汉代婚姻风俗

第二章 文本的互文性:材料来源及其分析

第一节 《列女传》中女性形象的材料来源

一、材料来源

二、材料的分类

第二节 《列女传》中的女性形象和重见典籍中女性形象的对比

一、重见材料与原文材料之间的互文

二、表层的互文

三、深层的互文(研究因文本相接而产生的各种关系)

第三节 刘向加工改造的目的

一、人物与立意的统一

二、文格与人格的统一

第三章 作者与文本的互文:显性的讽谏和隐性的规劝

第一节 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一、受“依兴古事”以著书传统的影响

二、受“香草美人”文学创作传统的影响

三、受现实问题和自身遭遇的影响

第二节 《列女传》中的显性讽谏

一、两汉时期的妇女生活状况

二、《列女传》呈现的显性劝谏

三、刘向借《列女传》对西汉女性的社会定位

第三节 《列女传》中的隐含作者和隐性规劝

一、《列女传》中的隐含作者

二、刘向作为隐含作者的原因

三、《列女传》中的隐性规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刘向《列女传》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不但离不开对西汉婚姻观、妇女观的考察和分析,而且考察女性形象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也都非常重要。“互文性”理论的核心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对前文本进行选择,进而把选择的内容与作者的思想纳入到新产生的文本当中,这样的创作过程就产生互文性,这也是新作品产生的一种方式。刘向《列女传》中的材料虽是采自前朝前代的各种典籍,但在这个过程中,刘向是有所加工和改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引用,所以《列女传》是在前文本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材料的改造和扭曲,再拼合融入作者的思想创作而出的新文本。因此,本文将借助“互文性”理论对《列女传》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材料进行研究,并且笔者认为使用互文性理论来研究《列女传》,不仅可以揭示出刘向写作活动内部多元文化、多元话语相互交织的事实,而且也呈现出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本文分五个部分,现将其主要观点分节简述如下: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概述了《列女传》的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史及其定义,最后概述了中国古典文学对“互文性”理论的运用。
  第二部分是写刘向的生平和《列女传》的成书背景。研究《列女传》的编撰背景和原因时必须同刘向的遭遇及其生平联系起来,以此通过文献考证,来分析刘向生平和《列女传》的成书背景。
  第三部分是写《列女传》中故事材料来源和文本中故事之间的对比。刘向《列女传》的材料来源广泛,不仅有采自典籍中的史料,还有传说和异文,刘向通过编撰这些材料,对人物故事进行加工和改编,就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互文性”人物群体,通过比较、分析人物形象的不同和创新,以此说明《列女传》新的艺术特色。
  第四部分主要写刘向和作品本身的互文,这部分不涉及文本的内容,而是文本的编撰和文学传统的互文。刘向在文本编撰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语言和观点,这就在显性劝谏的同时体现出了刘向隐含作者的身份,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故事和语言来说明这些纪实和寓意之间的联系与原因。
  第五部分是《列女传》的“互文性”创作特征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列女传》中的礼制思想、传记特征对后世作品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样一来,作品与作品之间就有了“互文性”特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