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活性污泥微生物种群变化特性的研究
【6h】

活性污泥微生物种群变化特性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绪论

1.1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1.2我国的水资源污染状况

1.3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1.4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现状与发展

1.4.1工艺技术现状

1.4.2发展趋势

1.5课题背景及意义

1.6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6.1课题来源

1.6.2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2章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概述

2.1污水处理的方法

2.2生物处理法

2.2.1基本原理

2.2.2分类

2.2.3生物处理典型工艺

2.3活性污泥法

2.3.1活性污泥法概述

2.3.2基本流程

2.3.3好氧活性污泥净化废水的作用机理

2.3.4活性污泥处理法的运行条件

2.3.5活性污泥法的典型工艺

2.4活性污泥生物特性

2.4.1活性污泥组成

2.4.2活性污泥性质

2.4.3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

2.5活性污泥的培养

2.5.1活性污泥培养时的注意事项

2.5.2活性污泥的培养方法

第3章试验方案

3.1确定试验方案原则

3.2试验工艺

3.3试验装置、仪器

3.3.1试验装置

3.3.2试验仪器

3.4试验内容及步骤

3.5试验监测项目及内容

3.5.1微生物相的显微镜观察

3.5.2运行指标监测及测试方法

第4章试验结果及分析

4.1活性污泥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机理

4.2活性污泥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变化特性

4.2.1.培养初期的微生物种群变化特性

4.2.2培养中期的微生物种群变化特性

4.2.3培养后期的微生物种群变化特性

4.2.4试验结果分析

4.3微生物种群特征与污水处理效果之间的关系

4.4活性污泥中菌胶团特定形态—生枝状菌胶团的试验研究

4.4.1生枝状菌胶团特征

4.4.2动胶团枝状体生长点形成过程

4.4.3菌胶团生长条件分析

4.4.4试验结果分析

4.5冲击负荷对于微生物种群的影响研究

4.5.1试验方法及试验现象

4.5.2试验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本课题在试验室条件下,采用SBR工艺,将生活污水在试验装置中直接曝气,通过控制环境条件逐步培养出活性污泥。在活性污泥培养过程中,依据试验现象重点分析微生物种群的变化规律及其生物降解特性:同时对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大量菌胶团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并通过人为的改变负荷,研究负荷对活性污泥主体微生物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一,在试验室条件下,通过控制环境条件成功的培养出了活性污泥。培养过程中,生物是由低等向高等演化的。二,活性污泥培养过程中,主体微生物的群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出水水质指标也有相应的变化。培养初期,以大量的游离细菌为主体微生物,所测得污泥的MLSS与SV<,30>数据均偏小,分别为186 mg/L、1.30%;污水出水效果差:COD的去除率为40%,BOD的去除率26.6%。培养中期,游泳型纤毛虫是主体微生物,污泥的结构也比培养初期紧密,MLSS与SV<,30>数据分别为1075 mg/L、5%;污水出水效果有所提高:COD的去除率为60%,BOD的去除率64.5%。培养后期,钟虫类原生动物的出现并成为优势种群,标志着活性污泥已成熟,所测得的MLSS、SV<,30>数据分别为1949.6mg/L、15%;大量枝状菌胶团,使得污泥絮体变大;此时COD去除率达74%,BOD的去除率达74.2%,污水净化效果良好。三,此次培养活性污泥的试验过程中,产生了生枝状菌胶团,显著提高了污水COD去除率,枝状菌胶团对水质及冲击负荷的耐受力较强,它的存在可增强受损活性污泥的可逆转性。四,人为的改变有机负荷,观察其对于主体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负荷容易引起线虫的大量繁殖,使得污泥发生异常,出水水质差,而主体微生物枝状菌胶团对冲击负荷的耐受力较强,并未发生明显改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