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遗传性多囊肾病和脊髓性肌萎缩症两种遗传病的基因检测及临床应用
【6h】

遗传性多囊肾病和脊髓性肌萎缩症两种遗传病的基因检测及临床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遗传性多囊肾病基因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实验材料、器材及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PKD1、PKD2和PKHD1 基因PCR产物电泳结果

2.2 ADPKD家系基因检测结果

2.3 PKHD1测序结果

3 讨论

3.1 遗传性多囊肾病概述

3.2 遗传性多囊肾病基因诊断的意义及困难

3.3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3.4 测序结果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SMN和NAIP基因拷贝数分析及携带者筛查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材料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MLPA结果

2.2 SMA临床分型与SMN基因缺失的关系

2.3 DHPLC结果

2.4 1个特殊家系连锁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SMA概述

3.2 SMA临床分型与SMN、NAIP拷贝数关系

3.3 SMA携带者筛查

3.4 SMA SMN拷贝数及“2+0”现象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目的:1.建立适合筛查中国人群遗传性多囊肾病致病基因突变检测体系,并将该技术用于多囊肾病基因诊断及症状前诊断;
  2.探讨SMN1、SMN2、NAIP、GTF2H2及H4F5基因拷贝数与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μlar atrophy,SMA)患者临床分型的关系,评估四川地区人群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 gene,SMN)拷贝数情况及携带者筛查。
  方法:1.针对遗传性多囊肾病的已知致病基因PKHD1、PKD1和PKD2编码区设计引物,运用Sanger测序技术对20名健康人群的PKHD1、PKD1和PKD2基因直接测序。收集中国汉族7个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家系和3个有多囊肾婴儿生育史家系的临床资料和血样标本,采用建立的检测体系对其进行突变检测,鉴定致病基因位点,并检测家系其他成员。
  2.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μ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对SMA患者SMN1、SMN2、NAIP、GTF2H2和H4F5基因拷贝数检测,Fisher精确检验法分析基因拷贝数与临床分型的关系,并对1个家系进行连锁分析;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对四川正常人群SMN基因携带者筛查。
  结果:1.运用设计的引物,成功地对PKHD1、PKD1和PKD2基因编码区特异扩增,扩增片段均与目的片段大小一致;在7个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家系患者中共检测到c.7625G>T、c.9081-9082delCT、c.7118delC、c.8428A>G、c.del7393C等5个致病突变,其中c.8428A>G突变在2个家系中检出;在7个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家系患者中未检出PKD2基因突致病变。3对有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患儿生育史的父母未检出PKHD1的致病突变。
  2.53例SMA患者中Ⅰ型、Ⅱ型和Ⅲ型的SMN1基因第7和8外显子均纯合缺失的比例分别为100%、94.44%和87.50%,仅第7外显子纯合缺失的比例分别为0、5.56%和12.50%;SMN2第7外显子拷贝数为1、2、和3以上拷贝的比例分别为11.32%、67.92%和20.76%;NAIP第5外显子拷贝数为0、1和2拷贝的患者分别为11.32%,62.26%和26.42%。未检测到GTF2H2和H4F5基因缺失。SMN1基因第7外显子在四川地区人群的杂合缺失率为2.11%。
  结论:1.建立了适合中国人群多囊肾病PKD1、PKD2、PKHD1基因诊断的检测体系。
  2. SMA患者的临床分型与SMN2基因及NAIP基因拷贝数有关,尚不能认为与SMN1基因第7和8外显子缺失模式有关联。SMN1的拷贝数检测可辅助筛查SMA携带者,对无SMA家族史的普通群体进行SMA致病基因携带筛查时,应考虑“2+0”型携带者对筛查结果的影响,谨慎的解释筛查结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