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传播内容的角度探寻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播——以广西凭祥市山歌文化的传播现状为例
【6h】

从传播内容的角度探寻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播——以广西凭祥市山歌文化的传播现状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目的和意义

1.2 前人研究述评

1.3 相关概念理解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壮族山歌文化:壮族的精神家园

2.1 壮族山歌文化的历史简述

2.2 壮族山歌文化的现状简述

第三章 凭祥市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播现状

3.1 凭祥市与当地传统文化

3.1.1 凭祥市的地理位置和社会背景

3.1.2 凭祥市的壮族传统文化

3.2 凭祥市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播现状

3.2.1 多种多样的壮族山歌团体

3.2.2 传统壮族歌圩的重新开放

3.2.3 歌词、歌曲的收集、整理和传播

3.2.4 壮族山歌文化对全市发展的贡献

第四章 凭祥市壮族山歌的传播内容:主流意识形态、民族文化、生活情感

4.1 壮族山歌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扩音器

4.1.1 主流意识形态与电影《刘三姐》

4.1.2 壮族山歌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

4.1.3 案例分析:凭祥市友谊镇礼茶村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播情况

4.2 壮族山歌文化: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带

4.2.1 凭祥当地的壮族山歌文化意象

4.2.2 壮族山歌文化中的民族文化认同

4.2.3 壮族的歌唱传统与民族文化传承

4.3 日常生活中情感流露的真实写照

4.3.1 壮族山歌文化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达

4.3.2 日常生活山歌表达的情感功能:净化

4.3.3 案例分析:《班旦交生攸交死》

4.4 壮族山歌不同内容的传播效果

第五章 壮族山歌文化传承延续的动力

5.1 政府的文化行政行为和商家的经济利益驱动

5.1.1 政府的文化行政行为

5.1.2 商家的经济利益驱动

5.2 学者文人的文化责任和民间群众的努力坚守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壮族是一个歌唱的民族,歌唱传统在壮族地区有着千年的历史。“以歌代言”、“依歌择配”成为了壮族的古老风俗。壮族山歌文化是壮族民众创造的灿烂的文化精华,承载着壮族的情感价值和文化基因,是壮族表述、记忆和传承的主要方式。深厚的山歌文化深刻而自然地体现了壮族从历史上积淀下来的文化品性,从而成为文化认同的标志之一,凝聚着整个壮族的民族精神。
  说到壮族的山歌文化就不能不考虑到作为广西和壮族的文化名片的电影《刘三姐》。“刘三姐”的传说和与之相关的内容不仅成为了其他民族的人们了解壮族和山歌文化的极佳窗口,也成为了本族民众认同自身文化的良好渠道。《刘三姐》受限于历史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传达成为其显在的目的追求,山歌文化成为了主流话语的僵硬外壳。
  因山歌与生活密切关联,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自然从根本上决定了山歌文化内容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壮族山歌的内容呈现出纷繁芜杂的特征。壮族山歌文化发展到当代,因为传承人的缺少、替代文化形态的出现、青少年接受者的流失等多方面的综合原因在民间已经呈现出了衰微的趋势,壮族山歌文化的整体式微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各种势力和行为主体都参与到了努力的行动中来。政府、商家、学者文人和普通民众成为了其中重要的参与力量。他们的努力使得山歌文化的传播内容呈现出了既独立存在又相互重合的特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达、商业经济利益的驱动、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使命和民间日常生活以及自我情感的流露成为了其主要的内容。
  本文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播现状和传播内容为切入点,讨论了因传播主体的差异而导致的传播内容的不同,并探寻了凭祥市壮族山歌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动力。通过对传播内容的解读发现,政府、商家、学者文人和普通民众的参与使得传播内容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商业经济利益诉求、民族文化传承和民间日常生活及情感表达的多声部交响。主流意识形态、商业经济利益等外力的影响起到或阻碍或推动的作用,但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则是蕴含在壮族民众内心深处的一种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深刻的民族文化认同。壮族山歌文化只有深深的扎根于民间,从普通民众的身上汲取源头活水,才能够根深叶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