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肝脏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6h】

肝脏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陈延祺学位论文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肝脏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等,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方法:报道我院肝胆外科2016年8月收治的1例肝脏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诊治经过,并检索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数据库2000年6月至2017 年 6 月间关于肝脏胃肠道间质瘤的中英文文献报道,总结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等。 结果:我院收治男性患者1例,74岁,因“上腹部疼痛不适7天”入院。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术前检查提示左肝外叶占位性病变,择期行左半肝切除术。术中探查胃肠道及腹腔内脏器均未见肿瘤存在。术中冰冻提示胃肠道间质瘤可能性大。术后病理报告:(肝左外叶)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混合细胞型)。免疫组化:瘤细胞CD117(局部+),DOG1(+),CD34(+),Vimentin(+),AFP(-),CEA(-),S-100(-), Desmin(-),SMA(-), Ki-67(+,约10%)。本组资料回顾性分析的15例病例中,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男女比例为1.5:1,发病年龄17-79岁,中位年龄56岁。临床症状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腹部包块、食欲减退,少数患者有呼吸困难、恶心等症状。实验室检查部分患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或肿瘤标志物增高,多数患者无阳性表现。腹部CT检查主要表现为肝内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团块影,大小不等,密度不均匀。确诊主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学可表现为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及二者混合型,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和(或) DOG1、CD34 呈阳性表达。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对于无法耐受手术或术中肿瘤无法完整切除者可予以介入治疗、化疗、放疗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肝脏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及转移风险较高,预后较胃间质瘤及小肠间质瘤差。 结论:1.肝脏胃肠道间质瘤较为少见,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约 50%者年龄小于 60岁; 2. 肝脏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组织学表现为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免疫组化主要表现为CD117和(或)DOG1、CD34阳性染色; 3. 肝脏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或肿瘤无法完整切除者可予以介入治疗、化疗、放疗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其术后复发及转移风险高,预后较胃间质瘤及小肠间质瘤差。

著录项

  • 作者

    陈延祺;

  • 作者单位

    遵义医学院;

  • 授予单位 遵义医学院;
  • 学科 外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冯春林;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肝脏;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