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青藏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为例
【6h】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青藏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能值分析理论

1.3 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范围

2.2 自然环境特征

2.3 社会经济特征

第三章 数据和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评估

4.1 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结果分析

4.2 生态足迹指数(EFI)结果分析

4.3 万元GDP生态足迹结果分析

4.4 生态足迹多样性结果分析

4.5 发展能力结果分析

4.6 研究区可持续发展状态空间变化分析

第五章 灰色关联分析

5.1 青海省各相关因素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

5.2 西藏自治区各相关因素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目标,区域可持续性的评估也逐渐成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是中国乃至世界气候稳定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同时也是中国资源富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历来是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人们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仍缺乏定量的认识,加强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从区域能值密度、生产性生态足迹及生态足迹计算内容三个方面对能值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了改进,以青海和西藏两省区为例对青藏高原地区1995-2014年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量研究,在分析其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基础上,结合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及发展能力指数,全面分析20年间研究区的总体发展状况;同时以县为单位分析了研究区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空间差异性及其变化。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20年间,青海和西藏的人均生态足迹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表明对资源的消耗不断加剧。青海人均生态足迹呈阶段性变化,由6.78hm2/人增加到40.57hm2/人;西藏人均生态足迹由4.17hm2/人增加到12.06hm2/人。青海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保持稳定,维持在9.87hm2/人-11.79hm2/人之间;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呈波动变化,维持在17.12hm2/人-26.57hm2/人之间。
  (2)两省区的生态足迹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表明不可持续性逐渐增强。青海省1995-2004年处于弱可持续发展状态;2005-2009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2010-2014年处于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西藏1995-2011年处于强可持续发展状态;2012-2014年处于弱可持续发展状态。研究区不可持续的区域逐渐扩大,且主要集中在市区及其周边县域。
  (3)青海省生态足迹多样性不断减少,1995-2004年,对土地的利用主要集中在草地、耕地、能源用地和建筑用地;2004年之后主要趋向于能源用地和建筑用地。西藏1995-2006年对土地的利用主要集中于草地、耕地和建筑用地;2006年之后主要集中于草地和建筑用地。
  (4)两省区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青海省的生态足迹已经严重超出了生态承载力范围,进一步提高其发展能力应该从提高生态足迹多样性入手。西藏的发展能力还较低,提高发展能力应该在增加生态足迹的同时提高生态足迹多样性。
  (5)经济因素是影响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社会因素对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不容忽视;生态环境因素对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较为明显。社会因素是影响西藏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经济因素中,产业结构对西藏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明显;畜牧业因素对西藏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较为明显;生态环境因素对西藏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