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样板戏”:中国革命史的意识形态化和艺术化——“样板戏”艺术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
【6h】

“样板戏”:中国革命史的意识形态化和艺术化——“样板戏”艺术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第一章 历史渊源:“样板戏”的意识形态意图及文化抱负

一、从延安时期的“一封信”看“戏曲改造”的意识形态意图

二、从“推陈出新”到“演点鬼戏”:毛泽东对“戏曲改造”的失望和无奈

三、从“两个批示”看“戏曲改造”的焦虑和出路再造

四、从《纪要》看“样板戏”的文化抱负

第二章现实题材:中国革命史的意识形态化和艺术化

一、“现实革命题材”的连贯性和传奇性

二、新题材和新意识形态

三、艺术形态与意识形态

四、中国特色的“艺术化的意识形态”

五、艺术史难题的解决

第三章英雄形象:摒弃“人情味”及其意识形态根源

一、“根本任务论”与纯正完美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二、“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的意识形态功能与“国家艺术”地位

三、“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何以要排斥“人情味”?

第四章剧情和主题:意识形态与戏剧性

一、剧情、主题与意识形态

二、意识形态与戏剧性

第五章表现形式:“推陈出新”与艺术真实观

一、“攻克堡垒”的艺术样式抉择

二、大刀阔斧的形式“革命”

三、新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真实观

结语:艺术趣味和历史观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本论文的研究秉持这样一种角度和态度:从意识形态的宣传建构层面上研究“样板戏”,重点研究“样板戏”艺术形态和意识形态间的互动关系。把“样板戏”视为中华民族精神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标记,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民族心灵史意义。全文结构如下: 第一章,在“样板戏”历史渊源的追溯中揭示其意识形态意图及文化抱负。“样板戏”的形成既根植于戏剧的意识形态功能,也和毛泽东及江青对京剧的喜好密切相关,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样板戏”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意图,又有创造新型“无产阶级艺术”的文化抱负,二者是生成“样板戏”形态特征的根源,也是今天反思评判“样板戏”时应当重视的一个关键。 第二章,揭示“样板戏”宣传建构意识形态的特殊方式:以现实革命题材宣传建构意识形态。现实革命题材中所蕴含的价值倾向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与“样板戏”所欲宣传建构的意识形态有着内在的契合,从而使得“样板戏”可以更加直接便捷地宣传建构新的意识形态;现实革命题材的丰富性和生动性,造就了“样板戏”情节、故事、人物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为“样板戏”的艺术表现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二者共同造就了“样板戏”的基本特征:中国革命史的意识形态化和艺术化。以现实革命题材宣传建构意识形态,消除了“戏曲改造”过程中传统题材和新意识形态间的隔阂和疏离,回避了传统欣赏习惯造成的艺术接受障碍,是富于成效的艺术地(或戏剧艺术地)宣传建构意识形态的具体方式。 当“样板戏”将“现实革命题材”融入京剧和芭蕾中,宣传建构新的意识形态时,由新题材而引出的新情节、新故事、新人物等等,在最直观的层面上,使得京剧和芭蕾的具体风貌发生了变化;为着凸显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样板戏”的人物塑造有意识地摒弃了人性论和人道主义,自觉地以阶级论作为观察人生及艺术表现的价值立场,这样的人物形象,也就没有了“人情人性的丰富与复杂”及“人情味”,“样板戏”由此呈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通过改编、改变故事情节、表演细节等方式,“样板戏”不断强化凸显主题的意识形态倾向,在重组剧情的同时,也改变了戏剧结构,从而使得“样板戏”,呈现出一种新的戏剧性。在表现方式上,“样板戏”大胆地“古今中外为我所用”,使得京剧和芭蕾的表演形式和表演程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呈现新的艺术韵味和艺术风格的同时,也在改变并重塑着人们的艺术真实观和艺术趣味。由此,“样板戏”也就呈现为一种蕴含着新的价值观和艺术观的独特的戏剧形态。本论文的第三、四、五章分别从人物、剧情与主题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分析说明上述几点,同时也说明:“样板戏”宣传建构的意识形态,影响乃至生成着“样板戏”的艺术形态。 本论文在结语部分指出:人们的艺术趣味和艺术价值观,总是历史具体的,发展着的。不能把某种历史阶段性的艺术趣味和艺术价值观,当作永恒的、唯一的、最高的标准,并以此来评判活水涌泉般的新兴文艺现象。艺术趣味的背后隐含着艺术价值观,也蕴含着历史观。归根到底,体现着意识形态立场。因此,在艺术趣味的历史消长中,也就体现着人们艺术价值观、历史观和意识形态立场的历史变迁。 事实上,今天人们在“样板戏”反思评判上的分歧和对立,正隐含着艺术价值观、历史观和意识形态立场的变化、困扰和冲突。表面上看,以注重“人情人性的丰富与复杂”和“人情味”为标准来评判“样板戏”,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主流;以此趣味来改编“样板戏”,甚至还成为一种时尚。在文艺发展史的层面上,这呈现为“人的文学”对“人民文艺”的遮盖和重塑。在这艺术趣味的“回归”或“反复”背后,则显现着人们意识形态立场的变化,以及对“样板戏”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的拒绝、困扰和疑虑。嘲笑和否定那些一度引领过我们的意识形态,未必就显出了我们的深刻,相反,倒是有可能因此错过了从中获取历史经验和历史洞见的契机。“样板戏”丰富的民族心灵史意义,正从对“样板戏”反思评判的争议中显现出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