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两会”报道叙述社会变迁——以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的七次“两会”报道为例
【6h】

“两会”报道叙述社会变迁——以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的七次“两会”报道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 言

第一章叙事学和新闻叙事学理论的发展

一、叙事学的定义

二、叙事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三、叙事学在中国的发展

四、新闻叙事学理论的发展

五、新闻叙事学的内涵

第二章研究方法简介

一、文献研究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第三章叙事学研究视角下的"两会"报道

一、"两会"报道的历史沿革

二、"两会"报道的研究现状

三、"两会"报道的叙事学分析

(一)"两会"报道的常规程式

(二)"两会"报道的新闻图式

(三)"两会"报道的结构特征

第四章"两会"报道叙述三十年的社会变迁

一、从叙事主题的建构看社会变迁

(一)宏观叙事:多样化叙事主题展现全面化发展进程

(二)微观叙事:热点主题的渐变式深入发展

二、从评论中的隐喻看社会变迁

(一)隐喻类型基本内容及分布

(二)隐喻特点小结

(三)隐喻变化与经济建设的发展

结 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两会”,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和中国人民参政议政的主要方式。基于“两会”如此重要的地位,每年春天“两会”召开之时,国内外各大媒体云集北京,给予会议高度的关注和密集的报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更是对“两会”报道不断深入不断成熟的阶段。报纸媒体的“两会”报道在这三十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与社会变迁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一互动又传递出怎样的讯息?这些问题是本论文主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论文以《人民日报》的“两会”报道为例,选取了1979年、1983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新闻叙事学的相关概念和分析方法,阐明“两会”报道文本的结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详尽说明“两会”报道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以期对今后“两会”报道的写作产生指导作用。论文主要借用荷兰学者托伊恩·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关注“两会”报道的宏观结构形式,从常规模式、新闻图式和结构特征等方面对报道文本进行分析。在研究“两会”报道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方面,论文主要从会议主题的发展和隐喻的变化两个角度来呈现。 通过对报纸媒体上“两会”报道文本的分析,我们得以对“两会”报道的结构、写作特点、文本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同时,通过“两会”主题发展和隐喻使用的变化,我们得以从中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社会变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