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储蓄率增长原因研究:基于省级政府经济的实证分析
【6h】

中国储蓄率增长原因研究:基于省级政府经济的实证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研究

2.1.1 基于经济增长的解释

2.1.2 基于人口结构的解释

2.1.3 基于预防性储蓄的解释

2.1.4 基于部门储蓄的解释

2.1.5 其他解释

2.2 关于政府经济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储蓄率现状分析

3.1 中国国家层面储蓄率现状分析

3.1.1 居民、政府和企业

3.1.2 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

3.2 中国省级层面储蓄率现状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证假说

4.1 高储蓄率的公共财政假说

4.2 不同省级、相同时间段的横向分析

4.2.1 政府部门储蓄率与国有企业利润率

4.2.2 公共支出占比与国有企业利润率

4.2.3 私人部门储蓄率与公共支出占比

4.3 相同省级、不同时间段的纵向分析

4.3.1 总体储蓄率、私人部门储蓄率和公共部门储蓄率的增长

4.4 提出本文实证假说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检验

5.1 实证检验框架

5.2 模型及估计方法

5.3 变量

5.3.1 各部门储蓄率

5.3.2 国有企业利润率

5.3.3 公共支出占比

5.3.4 其他重要控制变量

5.4 数据描述

5.5 小样本检验结果分析

5.5.1 模型(1):政府部门储蓄率与国有企业利润率

5.5.2 模型(2):公共支出占比与国有企业利润率

5.5.3 模型(3):私人部门储蓄率与公共支出

5.5.4 综合比较

5.5.5 小结

5.6 稳健性检验结果分析

5.6.1 模型(1):政府部门储蓄率与国有企业利润率

5.6.2 模型(2):公共支出与国有企业利润率

5.6.3 模型(3):私人部门储蓄率与公共支出

5.6.4 稳健性检验与小样本检验综合比较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储蓄率高及近年来的不断增长是公认的事实。依据中国统计局目前已公布的储蓄数据显示,中国国民储蓄率从1992年的40.29%上升至2012年的52%,其中在1992-2000年国民储蓄率基本维持在40%的水平,2000年以后有了跳跃式的上涨;而同期的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丹麦等国家储蓄率均没有超过6%。
  中国高增长的储蓄率是导致我国经济呈现“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结构性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中国储蓄率自身的“高”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并且迫在眉睫。国内外大量学者从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储蓄的预防性动机、人力资本、国民储蓄部门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解释,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着眼于中国省级政府经济层面,联系地方政府经济和储蓄行为,以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经济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实证分析更加细致地解释中国储蓄率的持续上升,以及省级储蓄之间的差异。本文的两个主要结论如下:
  (1)本文首先修正了徐忠等(2010)的研究框架,将国有企业利润从公共部门可支配收入中剔除,重点考察国有企业盈利对政府部门储蓄行为的影响,通过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验证并修正了徐忠等(2010)在国家层面提出的高储蓄率公共财政假说:①当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后,政府部门由于盈利性动机倾向于执行经济建设职能,直接投资国有企业,而投资来源储蓄,政府部门储蓄率上升,同时根据储蓄定义,盈利能力较强的国有企业这时本来就具有较高的储蓄率,所以政府和国有企业合并形成的公共部门储蓄率上升;②在预算约束下政府这时会弱化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使得公共支出减少,导致私人部门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大,私人部门预防性地提高储蓄。因此,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后会同时推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储蓄率的上升,综合起来便推动了国民储蓄率。这个部门储蓄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很好地解释了国民储蓄率特别是2000年以后的持续上升。
  (2)本文在以上证实的储蓄假说基础上,将中国按照人均GDP高低划分为三个区域,进一步发现省级层面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总体储蓄率增长越快的原因是由于这些地区的政府部门更倾向于执行经济建设职能弱化公共服务职能,这造成了这些地区公共部门储蓄率更高,私人部门出于预防的储蓄也更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