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社区营造模式的“景中村”治理策略研究——以厦门市东坪山社为例
【6h】

基于社区营造模式的“景中村”治理策略研究——以厦门市东坪山社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相关理论研究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进展

2.1 社区营造研究综述

2.1.1 国外及台湾地区社区营造发展

2.1.2 国内社区营造研究进展及实践

2.1.3 本节小结

2.2 景中村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2.3 本节小结

第三章 景中村发展特征分析

3.1 景中村发展阶段划分

3.2 景中村社会权力发展特征

3.2.1 社会权力的现状

3.2.2 社会权力的演变

3.3 景中村空间发展特征

3.3.1 空间发展现状

3.3.2 空间发展与交往活动的关系

3.4 景中村土地利用特征

3.4.1 土地利用现状

3.4.2 土地利用规划的问题

3.5 景中村产业发展特征

3.5.1 产业发展现状

3.5.2 产业发展规划的问题

3.6 景中村文化发展特征

3.6.1 文化发展现状

3.6.2 文化保护的问题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社区营造模式推动的景中村治理策略

4.1 社区营造的基础研究

4.1.1 培育营造主体

4.1.2 构建营造动力与机制

4.1.3 社区营造内容

4.1.4 本节小结

4.2 共同缔造工作坊:社区营造的工作平台

4.2.1 共同缔造工作坊提出的背景

4.2.2 共同缔造工作坊内涵

4.2.3 共同缔造工作坊作用机制

4.2.4 本节小结

4.3 景中村治理策略

4.3.1 社会组织发展策略

4.3.2 空间治理策略

4.3.3 土地利用治理策略

4.3.4 产业发展策略

4.3.5 文化发展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厦门市东坪山社案例实践

5.1 东坪山社发展现状

5.1.1 东坪山社概况

5.1.2 相关规划——村庄就地整治决策

5.1.3 资源优势——潜在旅游吸引物

5.1.4 村民社会属性——社区营造基础

5.2 东坪山社发展困境

5.2.1 设施改善与景区环境承载力的矛盾

5.2.2 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5.2.3 建设需求与景观控制的矛盾

5.2.4 采取社区营造模式的必要性

5.2.5 本节小结

5.3 社区营造模式下治理策略的应用

5.3.1 社区营造模式下组织机制发展策略

5.3.2 社区营造模式下空间环境治理策略

5.3.3 社区营造模式下产业发展策略

5.3.4 本节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风景名胜区旅游的持续走热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景中村的快速建设,景中村的蔓延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产生了一定的威胁。针对此问题,政府颁布了相关的风景名胜区保护政策,有效管制了部分景中村的蔓延,但同时也约束了部分受到旅游经济影响较弱的“边缘化”景中村的发展。保护政策中关于村庄建设用地审批的限制,引发了人地矛盾,引起劳动人口的流失,导致景中村的衰败和文化的没落。这种强制性的政策直接保护了风景名胜区的土地资源,但也由此引发了景中村治理的新问题,限制了村庄的发展。因此需要研究相关配套制度和政策以缓解景区和村庄的矛盾,促进景村和谐可持续发展。本文将这类“边缘化”的景中村作为研究对象,从分析景中村的发展特征入手,引入社区营造模式,通过社区营造在景中村整治中产生的作用机制,将创新性的配套制度贯彻到景中村的治理策略中,提出社会关系发展策略、空间治理策略、土地利用治理策略、产业发展策略和文化发展策略,推动村民的社区自治,促进风景名胜区和景中村的可持续发展。
  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相关研究综述:对国内外关于社区营造和景中村的研究理论及进展进行归纳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分析景中村的发展特征:依据社区营造的五大内容,对景中村的社会权力组织特征、空间发展特征、土地利用特征、产业发展特征和文化发展特征进行剖析,为景中村后续发展策略提供研究依据。
  (3)治理策略的提出:以社区营造的视角为切入点,阐述景中村的整治必须要以社区营造模式展开的原因,论述共同缔造工作坊推动景中村发展的作用机制,提出五大治理和发展策略。
  (4)案例分析:以厦门市东坪山社为案例,通过现状、困境的分析,基于社区营造的模式提出针对性的整治策略。
  (5)总结:阐述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研究不足和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