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6h】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符号说明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其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肝功能衰竭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综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鉴定
   目的:分离、培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技术对其进行鉴定。
   方法: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筛选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分析培养过程中细胞出现的分化表型,判断是否为MSCs。
   结果:大鼠MSCs呈梭形,漩涡状方式生长,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SCs表型:CD90.1高表达(99.2%),CD29高表达(98.9%),CD34低表达(0.5%),CD45低表达(0.9%)。可推测培养的细胞为MSCs。
   结论: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可以成功分离培养出高纯度大鼠MSC。
   第二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肝功能衰竭
   目的:采用MSC尾静脉移植治疗肝衰竭大鼠,并且与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各组大鼠的肝功能、生存率、MSCs的归巢情况、肝组织病理改善情况、TNF-α水平。
   方法:将按第一部分方法培养出的大鼠MSCs用DAPI进行标记;采用CCL4灌胃的方法制作大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分为实验组和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大鼠灌服生理盐水;将标记的细胞经尾静脉移植入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进行比较,持续观察并记录2组大鼠一般状况、生存率等情况,分别于术后7d、14d处死两组大鼠,检测肝功能及肝脏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TNF-α水平;冰冻切片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SCs归巢至肝脏的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结果:DAPI可成功标记MSCs,细胞标记效率达98%;造模后大鼠24小时内逐渐进入肝衰竭状态,表现为拒食,活动明显减少,萎靡、嗜睡或逐渐发展为昏迷状态,对外界刺激反应较迟钝或至无反应,全身毛蓬松,尿失禁,尿色深黄,便溏,解剖发现中毒性鼓肠,皮下或粘膜下有出血点;生化检查发现肝功能严重损害,组织学检查显示肝细胞大片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从移植术后3d开始,实验组存活大鼠一般情况比模型对照组好转更加明显,移植术后7d时,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ALT指标、生存率、TNF-α水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切片炎症改善情况实验组更为明显;移植术后14d时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肝功能指标、生存率、TNF-α水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切片炎症改善情况实验组更为明显;移植术后7d及14d,实验组MSC归巢细胞逐渐增多,空白对照组只观察到很少量归巢细胞。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经尾静脉同种异体移植,可以归巢到肝衰竭大鼠肝脏,能够促进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的恢复,减轻肝脏组织炎症坏死和免疫状况,促进肝脏组织修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