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年正常牙合者前伸牙合和侧牙合牙合接触情况及不同体位下牙尖交错位牙合接触的研究
【6h】

青年正常牙合者前伸牙合和侧牙合牙合接触情况及不同体位下牙尖交错位牙合接触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青年正常牙合者的筛选与准备

1.受试者入选标准

2.检查者培训

3.标准一致性检验

4.受试者筛选程序

5.录制咬合过程

6.受试者培训

第二部分:青年正常牙合者前伸牙合和侧牙合牙合接触情况的研究

1.实验对象和主要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三部分:青年正常牙合者不同体位下牙尖交错位牙合接触的研究

1.实验对象和主要仪器设备

2.实验方法

4.结果

5.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正常牙合人群的咬合接触类型和不同体位咬合接触的研究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目的:⑴研究青年正常牙合者前伸牙合颌位和侧牙合颌位的牙合接触情况;⑵研究青年正常牙合者在端坐位、45°斜躺位及平躺位下牙尖交错位的牙合接触情况。
  方法:⑴按受试者入选标准从福建医科大学1350名2010级本科生中筛选162名正常牙合志愿者,男55名,女107名,年龄:18-23岁,均为汉族。使用Ba usc h咬合膜(8μm厚)抽出法检测前伸牙合颌位及侧牙合颌位的牙合接触情况;⑵应用T-scan III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记录135名受试者(失访27名)分别在端坐位、45°斜躺位及平躺位下牙尖交错位时的牙合接触情况,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分别用χ2检验分析最初接触帧的接触牙位与体位的关系;用F is 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最大感应面积帧(the maximum area frame, MA)的接触牙位与体位的关系;用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分析MA帧的接触点数与体位的关系,通过计算构成比及95%可信区间分析MA帧力值中心(center of force, COF)受体位变化的概率以及 COF的位置分布情况,并用多个样本构成比的χ2检验分析体位与COF位置分布的关系。
  结果:⑴前伸牙合颌位:前牙接触-后牙无接触111人(68.52%),前后牙均有接触49人(30.25%),后牙接触-前牙无接触2人(1.23%);侧牙合颌位:工作侧接触-非工作侧无接触241例(74.38%),工作侧非工作侧均有接触75例(23.15%),非工作侧接触-工作侧无接触8例(2.47%),其中双侧一致142人(87.65%),双侧不一致20人(12.35%);⑵135名受试者在端坐位、45°斜躺位及平躺位三种不同体位下牙尖交错咬合时最初接触帧的接触牙位χ2=31.486,P=0.392;MA帧的力值最大点所在牙位χ2=19.392,P=0.916;MA帧不同体位接触点数F=6.734,P=0.001;MA帧COF位置,135名受试者中,7名(5.2%)受试者在不同体位下,COF位于同一位置,128名(94.81%)受试者COF因体位不同而不在同一位置,受体位影响的95%可信区间是(0.911,0.985)。在MA帧图像中,45.68%的COF位于白色椭圆内,90.86%位于灰色椭圆内,且不同体位下COF的分布χ2=1.267,P=0.867。
  结论:⑴正常牙合人群,前伸牙合颌位时,可能出现仅有前牙接触和前后牙均有接触及仅有后牙接触三种牙合接触情况,其中仅有前牙接触的牙合接触情况最常见;侧牙合颌位时,可能出现仅有工作侧接触和工作侧非工作侧均有接触及仅有非工作侧接触三种牙合接触情况,其中仅有工作侧接触最常见。在侧牙合颌位,大部分人双侧牙合接触情况一致。⑵对于正常牙合人群,最初接触牙位和牙尖交错位时咬合最高点所在牙位与体位无明显关系,牙尖交错位牙合接触点数受体位的影响,大多数人COF位置因体位的不同而变化,但其分布区域不受体位的影响。⑶运用T-scanⅢ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对异常牙合进行临床诊断与调牙合比传统方法更精确,最精确的临床调牙合应该在端坐位进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