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物高分子和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复合物:制备、结构和性能
【6h】

生物高分子和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复合物:制备、结构和性能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中文文摘

绪论

0.1纳米复合材料

0.2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0.2.1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0.2.2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

0.3聚合物/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

0.3.1层状双氢氧化物

0.3.2聚合物/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制各方法

0.4生物高分子材料

0.5立论依据、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第1章 层状双氢氧化物/羧甲基纤维素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1前言

1.2实验

1.2.1主要原料与仪器

1.2.2 Mg-Al-NO3-LDH的合成

1.2.3 Mg-Al-LDH/CMC复合膜的制备

1.2.4表征

1.2结果与讨论

1.2.1复合物的结构与形貌分析

1.2.2生物高分子与LDH片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1.2.3复合物的力学性能

1.2.4复合物的热稳定性

1.3小结

第2章 基于N,O-羧甲基壳聚糖和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复合物

2.1前言

2.2实验部分

2.2.1主要原料和仪器

2.2.2 Mg-Al-LDH的合成

2.2.3 N,O-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111】

2.2.4 Mg-Al-LDH-CMCS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2.2.5表征

2.3结果与讨论

2.3.1 N,O-羧甲基壳聚糖的表征

2.3.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2.3.3透射电镜

2.3.4热重分析

2.3.5力学性能

2.4 小结

第3章 镁铁层状双氢氧化物/羧甲基淀粉复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前言

3.2实验

3.2.1实验原料与仪器

3.2.2 Mg-Fe-LDH的制备

3.2.3 Mg-Fe-LDH/CMS复合物的制备

3.2.4电流变液的配制

3.2.5表征

3.3结果与讨论

3.3.1 CMS复合物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3.3.2 CMS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3.3.3电场强度对CMS复合物电流变性的影响

3.3.4剪切速率对CMS复合物电流性的影响

3.3.5热重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层状双氢氧化物/聚天冬氨酸-羧甲基壳聚糖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控释性能

4.1前言

4.2实验部分

4.2.1主要原料与仪器

4.2.2 Mg—Al—LDH的制备

4.2.3聚天冬氨酸的制备[87】

4.2.4 N,O-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111】

4.2.5载药复合物的制备

4.2.6控释实验

4.2.7表征

4.3结果与讨论

4.3.1聚天冬氨酸的结构表征

4.3.2载药复合物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4.3.3控释性能

4.4 小结

第5章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文基于层状双氢氧化物(LDH)的可插层性,以羧甲基纤维素(CMC)、羧甲基壳聚糖(CMCS)、羧甲基淀粉(CMS)和聚天冬氨酸-羧甲基壳聚糖为基体,分别用直接插层法、重构法和原位生成法制备几种新型的生物高分子/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复合物。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法、红外光谱法、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方法分析了生物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的结构,研究了层状双氢氧化物的用量对复合物机械性能、热稳定性或药物控释性和电流变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生物高分子阴离子均插入层状双氢氧化物层间,形成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加入,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壳聚糖和羧甲基淀粉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当Mg-Al-LDH的含量为3%时,CMC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分别提高了120%和228%,但断裂伸长率降低。与纯CMCS相比,Mg-Al-LDH含量为5%的CMCS纳米复合物的硬度和模量分别提高了41%和30%。当Mg-Fe-LDH含量为50%时,CMS复合物电流变液的剪切应力最大,热稳定性最好,最大分解温度比纯CMS提高了93℃。同时,研究还表明Mg-Al-LDH的加入可提高聚天冬氨酸-羧甲基壳聚糖载药体系的释放速率,且释放速率随着Mg-Al-LDH含量的增多而增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