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庆地区正常(牙合)及骨性错(牙合)人群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的初步研究
【6h】

重庆地区正常(牙合)及骨性错(牙合)人群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的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的计算机化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应用Delaire头影测量法测量重庆地区个别正常(牙合)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三部分应用Delaire头影响测量分析法分析骨性安低Ⅲ类错(牙合)患者颅颌面硬组织结构特征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四部分应用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分析青少年下颌后缩患者与正常(牙合)的差异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基于颅颌面整体平衡理论的定量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方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展开▼

摘要

各种骨性错(牙合)畸形具有不同的颅颌面骨骼结构特征,其颅颌面骨骼结构补偿机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探讨骨性错(牙合)畸形的颅颌面骨骼结构特征和补偿机制利于其矫形治疗与正颌外科术前设计,也利于远期疗效相对稳定。 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颅颌面整体结构平衡理论以人类颅颌面畸形的发生发展与颅颌面整体结构的关系为基础。理论上的Delaire头影测量法可以直观、准确的获得颅颌面畸形结构特征的定量化分析,可能分析骨性错牙合形补偿机制较其他常规头影测量方法更有效。尽管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已出现多年,限于法语障碍、正颌外科医师应用为主以及较复杂的手工测量,尚未见中国正常牙合群与其他错(牙合)脯形的Delaire头影测量研究报道。 为了克服复杂的手工测量之不足,本研究拟建立计算机辅助的Delaire头影分析法,准确、快速的获取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项目值成为当务之急。基于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和WinCeph8.0中的编程模块,自定义标记点、辅助线,编写相关测量、分析程序,构建计算机辅助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计算机辅助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能方便、快速、准确地进行标记点、辅助线描记,自动完成数据的测量计算,显示分析结果。选取40张头颅定位侧位片经Delaire计算机辅助测量和手工测量结果行配对t检验和离散性分析,发现Delaire计算机辅助测量较手工测量准确性更高。本研究首次将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结合在成熟的商业化头影测量分析软件上,为进一步推广应用该方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平台。 Delaire头影测量方法是矢状向的个体化分析方法,获取相应的正常(牙合)参考值利于分析不同地区、人种的颅颌面结构特征。因此,本研究对重庆地区高校学生中95例正常殆人群(男性44例,女性51例,年龄18~23岁)的颅颌面结构特征进行测量,分析重庆地区正常(牙合)人群颅颌面结构特征,经SAS9.0行t检验分析后首次获取重庆地区正常牙合人群Delaire头影测量方法的均值及标准差。此外,将重庆地区与法国地区正常牙合参考值对比,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人种和其他骨性畸形的补偿机制提供借鉴。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选取48例骨性Ⅲ类错张畸形患者(18-39岁,ANB角<-4°)应用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进行测量,经SAS9.0行ANOVA分析,将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区分为低角型、高角型、上颌正常型和关节窝后移型四组,四组均数ANOVA分析发现九项分析指标的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蝶鞍角、前颅基底角、颅面区比和颅颈区比。传统头影测量分析选用SNA、SNB、ANB、NA-PA等角度来反映上下颌的前突或后缩,并不能定量的反映上下颌前突或后缩的程度;而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中Me-F1,Me-Met,Np-F1可定量分析上下颌前突或后缩程度,结合传统的角度测量将利于直观、定量的评价,也利于准确的诊断设计。其次,对56例青少年下颌后缩患者行传统头影测量分析法和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比较,传统头影测量方法大多定性分析,诸如下颌后缩患者B点后移,下颌升支高度减小,下切牙和下牙槽骨代偿性唇倾;而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中F1-Me,Me-Met等指标不仅定性描述,还定量测量出下颌后缩患者在垂直向和前后向上发育不足。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构建了方便、快捷、准确的Delaire计算机辅助测量分析平台,并获取重庆地区正常牙合人群Delaire头影测量法的参考值,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传统头影测量方法与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对骨性Ⅲ类与青少年下颌后缩畸形行测量,发现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更直观、定量,利于明确骨性Ⅲ类错牙合与青少年下颌后缩畸形颅面骨骼结构补偿机制,更易辅助正畸诊断、设计,也为相应的临床治疗方法改良提供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