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阴道白假丝酵母菌酶活性及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6h】

阴道白假丝酵母菌酶活性及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全球约75%的女性一生中曾患过至少一次VVC,40%-50%的女性经治愈后会再次复发,而其中5%-8%的患者可发展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candidiasis,RVVC)。因此,VVC成为困扰广大女性、影响生殖健康的常见的阴道炎性疾病,所以对它的相关研究显得尤为重要。VVC的主要条件致病菌为阴道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CA),它是人体的一种共生菌,具有二相性,可存在于人体的皮肤、粘膜、阴道、消化道和全身其他脏器中,在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或免疫力低下时发生感染。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与几种毒力因子相关,由于水解酶和菌丝形成与病原体的侵入以及宿主的组织损伤有关,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毒力因子。目前,VVC的治疗方式较为单一,且由于耐药菌株的出现,VVC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但其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本实验针对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的二相性与酶活性、酶活性与毒力的关系开展了研究,并探讨外环境的变化对酶活性强弱的影响。通过研究,期望对白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及进一步提高对VVC的认识。研究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阴道白假丝酵母菌酵母相与菌丝相酶活性和毒力的差异研究
  目的:研究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在酵母相和菌丝相时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磷脂酶的酶活性的差异,探讨酶活性与毒力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收集白假丝酵母菌标本200株,分别用牛奶培养基和卵黄培养基法检测其菌丝相和酵母相时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磷脂酶的酶活性。并从中挑选24株分别用其菌丝相和酵母相感染血管内皮细胞,再以MTT比色法计算菌丝相和酵母相的细胞毒力。
  结果:酵母相和菌丝相分泌型酸性蛋白酶的活力(PA值)分别为0.681±0.105和0.641±0.096;磷脂酶的活力(PZ值)分别为0.621±0.113和0.558±0.102,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酵母相和菌丝相毒力值分别为0.299±0.129和0.577±0.217且PZ值-毒力Pearson系数分别为-0.485和-0.62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菌丝相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磷脂酶活性均高于酵母相;菌丝相毒力强于酵母相:白假丝酵母菌菌丝相毒力强弱与其酶活性高低呈高度正相关,酵母相毒力强弱与酶活性高低呈中等程度正相关。
  第二部分阴道白假丝酵母菌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外环境PH值改变以及与乳杆菌共同培养对阴道白假丝酵母菌酵母相和菌丝相的酶活性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收集白假丝酵母菌菌株20株,分别用不同PH值的牛奶培养基和卵黄培养基检测在酵母相和菌丝相时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磷脂酶酶活性的改变;研究在不同乳杆菌浓度的环境下阴道白假丝酵母菌酵母相和菌丝相酶活性的变化。
  结果:当PH=4时,白假丝酵母菌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磷脂酶的酶活性最低,随着PH值升高,酶活性随之升高,至PH=7时酶活性降低。未添加乳杆菌组白假丝酵母菌的酶活性最高,逐渐添加乳杆菌浓度,酶活性随之降低。
  结论:PH值影响白假丝酵母菌酶活性的改变,PH值越低,酶活性越低;随着PH值的增加,白假丝酵母菌的酶活性亦升高,但升至一定PH值后,酶活性反而受到抑制,过酸或过碱的环境都会使其分泌的酶的活性降低。乳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的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且对菌丝相的抑制作用较酵母相更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