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多重文化圆融整合下的“一个中国”的身份认同——林海音创作论
【6h】

多重文化圆融整合下的“一个中国”的身份认同——林海音创作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1.3 对相关概念的界说及理论梳理

1.3.1 关于“身份认同”概念的界定

1.3.2 关于“身份认同”理论的梳理

1.3.3 后殖民语境下异文化处境中与政治意识形态下国族认同语境中的“身份认同”的甄别

2 圆融多重文化与身份认同建构

2.1 传统的滋养——家族文化的继承

2.1.1 家族文化与传统熏陶

2.1.2 家族女性命运的记忆

2.2 新变的洗礼——五四文化的自觉

2.3 异质文化的对抗——民族文化的坚守

2.4 生命的寻根——“一个中国”身份认同的高扬

3“中国经验”的文学呈现

3.1 自囚与逃逸——性别意识下的女性经验言说

3.1.1 敬重与惋惜:“没有跳过来”的女性悲剧命运

3.1.2 抗争与追求: 冲破封建桎梏的“独立女性”

3.2 此岸与彼岸——民族认同与追忆下的中国情结

3.2.1 回望与重建——人伦和谐家园的想象

3.2.2 “两地”文化一线牵:文化乡愁与精神追思

4 “本是同根生”,何处是归程——“中国人”的不同体认

4.1 离别与归属:与同时代大陆去台作家比较

4.1.1 守望与回眸:与去台并定居台湾作家比较

4.1.2 移居与放逐:与去台后移居海外作家比较

4.2 追寻与自审:与台湾本土作家比较

4.3 多重文化圆融整合下的“一个中国”的身份认同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林海音是台湾光复以后第一位较为成熟的女作家,她在台湾女性文学史上开了母语写作之先。她祖籍台湾苗栗,却生在日本长在大陆最终定居台湾。几经漂泊与迁徙的生活经历,为林海音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也影响着林海音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在林海音的笔下,既可以书写令她眷恋的大陆的风土人情,又可以书写她的祖籍台湾本土的生活世相,或者大陆台湾交织的人间百态;她既不失落于回乡后地域变迁带来的游移感,也不受制于两种政治意识形态下社会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更不存在我是“北平人”亦或是“台湾人”身份模糊的困扰,而是始终以“一个中国”的情结贯穿其整个的文学创作。这在台湾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特异的现象。
   大陆对于林海音的关注,大体上始于1983年因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迄今为止,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上的阐释,且大多为某单一方面的研究,而从身份认同角度透视林海音的整体创作还很薄弱。
   由于台湾当代作家,主要是与林海音同年代的作家的构成及其创作的特殊性,即一般来说大陆去台作家多半以“回眸”的姿态书写大陆“过去”,而本土作家则以自审的目光关注足下的景况,这其间显然隐含着身份写作的问题。本论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目前还尤显薄弱的“身份认同”的角度对林海音的身份认同与创作关系进行探究,期望能更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林海音的创作,及其“一个中国”的身份认同与林海音的创作对台湾当代文学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所在。
   据此,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释研究缘起、方法、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探讨林海音在多重文化圆融整合下的“一个中国”的身份认同的建构问题;第三部分通过对作品的文本细读与比较研究,揭示林海音创作中多重文化圆融整合下的“中国经验”;第四部分通过与林海音同年代的由大陆去台(定居台湾或再移居海外)以及台湾本土作家的比较研究,探寻林海音与这几类作家的身份认同的差异性,进而凸显林海音多重文化圆融整合下的“一个中国”的身份认同对于台湾当代文学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特别意义。

著录项

  • 作者

    王锐;

  •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

  • 授予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
  • 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陆卓宁;
  • 年度 200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小说;
  • 关键词

    林海音; 小说创作; 多重文化; 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