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观景池部分动物骨骼与表面痕迹研究
【6h】

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观景池部分动物骨骼与表面痕迹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论

1.1 衙署遗址概况

1.2 动物考古学与微痕考古研究背景

1.3 衙署遗址与相关动物考古研究成果

1.3.1衙署遗址动物遗存研究成果

1.3.2城市遗址中的动物遗存研究

1.4.1研究方法

1.4.2研究意义

2 骨骼的观察与分析鉴定

2.1骨骼埋藏情况与提取

2.2骨骼鉴定与分析

2.2.1家马(Equus caballus)

2.2.2家牛(Bubalus bubalus)

2.2.3家山羊(Capra hircus)

2.2.4家猪(Sus scrofa)

2.2.5家狗(Canis lupus familiaris)

3 骨骼表面痕迹鉴定

3.1骨骼表面痕迹鉴定方法

3.2.1剔划痕

3.2.2砍斫痕

3.2.3动物啃咬痕

3.2.4其他痕迹

4 衙署遗址动物遗存相关问题探讨

4.1数量对比分析与肉食贡献率

4.2家猪屠宰年龄与来源探讨

4.3民族性特点与偏好

5 结语与展望

5.1结语

5.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B:哺乳动物不同类型的臼齿结构

致谢

展开▼

摘要

2012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南宋府衙遗址),出土有保存较好的陶瓷器、钱币、瓦当、礌石、坩埚、漆器等文物,此外还发现了一处夯土包砖式高台建筑。遗址的发掘为重庆宋代城市建筑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并为宋代建筑格局、规划乃至宋代的市井生活提供了研究方向。同时,作为宋元之交的遗址,其与合川的钓鱼城构建成了南宋抗蒙的建筑防御体系,为宋元战争史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 在衙署遗址中,有较多动物骨骼出土,其中已有对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小褐菊头蝠(rhinolophus stheno)等多种小型哺乳动物遗骸的研究成果。而在遗址原观景池中(H43),尚有大量标本未进行鉴定与分类,本次则是争对中大型哺乳类动物研究鉴定出了家马(Equus caballus)39件,家牛(Bubalus bubalus)97件,家山羊(Capra aegagrus hircus)72件,家猪(Sus scrofa)174件和家狗(Canis lupus familiaris)13件。共计395件。本文则从观景池中此5种动物骨骼入手,观察分析并测量各类动物骨骼,并着重对各骨骼上的痕迹进行分析。 动物骨骼的研究是考古遗物研究的重要一环,其提供了遗址的经济、资源分配、环境、礼仪、宗教等相关信息,判断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发展程度。在对动物骨骼的分析中,本文主要采取了标本观察鉴定与骨骼表面痕迹分析两种方法。通过对标本进行鉴定分类,确定了当时驻扎在衙署肉质资源的来源与肉质部分的选取取向。而对标本骨骼的痕迹观察,辨别各式痕迹形成的因素,判断各类痕迹的性质。本次选用了蔡司的Discovery.V20的研究级显微镜在7.5~15倍数下对标本进行了细致的微观观察,发现了一些平时肉眼难以观察到的特征,对相关痕迹进行分类,总结产生痕迹的工具、提取肉质的方法和对骨骼进行加工等特征。 本次在对衙署遗址观景池的动物骨骼的研究,完成了景观池内中大型哺乳动物鉴定分类工作,进一步补全了衙署遗址的发掘资料。此外总结当时衙署中驻扎元军的对肉质资源的选择,特别是对马肉的摄取、牛羊的偏爱,表现出游牧民族的饮食特性,同时发现的家犬骨骼保存完好,亦可能有其不食狗肉的特性。而在对痕迹的观察中,剔骨、砍斫痕迹表明了当时的取肉位置,大部分的管状骨仅保留有远、近端,表明了吸食骨髓的特点。牛掌跖骨上发现了较少见的轴面的切割,猪的一个肩胛骨被制作成了手铲等,这些均表明了当时在衙署内有工匠制作骨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