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孟子人性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比较研究
【6h】

孟子人性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依据

1.2 孟子人性论和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孟子的人性理论

2.1 “生之谓性”问题

2.1.1 孔子的人性论

2.1.2 告子的人性论

2.2 孟子的人性论

2.2.1 四端说

2.2.2 天赋与化伪

2.3 小结

第三章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

3.1 人的本质的历史性

3.1.1 人的本质的异化到复归

3.2 人的本质的实践性

3.2.1 人“类”的产生

3.2.2 现实社会关系的改造和人的需要的满足

3.3 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3.1 抽象人性论与人的社会本质

3.3.2 私有制社会关系的否定与共产主义社会关系的肯定

3.4 小结

第四章 孟子人性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比较分析

4.1 孟子人性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形成的背景分析

4.1.1 社会背景的比较分析

4.1.2 人性理论的历史渊源比较分析

4.2 孟子人性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内容分析

4.2.1 本体论视角:形而上与形而下

4.2.2 价值论视角:内圣外王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2.3 工夫论视角:“心之思”的体认和实践批判

4.3 孟子人性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影响分析

4.3.1 文化的内在驱动影响

4.3.2 社会发展进程的变革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孟子人性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结合路径研究

5.1 孟子人性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结合的必要性

5.1.1 社会变革的需要

5.1.2 人性理论内在的发展要求

5.2 孟子人性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结合路径探析

5.2.1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结合路径

5.2.2 构建良好社会风尚的结合路径

5.2.3 身国共治的国家治理模式结合路径

5.3 孟子人性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结合的意义

5.3.1 丰富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

5.3.2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孟子从“天人合一”的视角,提出人天生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端善心,并认为经过“心之思”的体悟这种“扩充”工夫就能修得仁义礼智四德,达到“内圣外王”境界。这种“内圣外王”的境界在一定程度上契合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中的价值诉求——“人的发展”。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是在扬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性论的基础上展开的。在唯物史观发现后,马克思侧重于从人类社会演进的规律出发,去解读人的本质从私有制下的异化到在共产主义的复归这一过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理论的这种解读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实践性和社会性这三大特征。
  在对比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与孟子人性时,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本体论视角,还是在工夫论视角,孟子人性论和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集中体现在:孟子人性论在“形而上”的视角下倡导“心之思”的体悟工夫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在“形而下”的视角下主张的实践批判的不同。在价值论上,二者的价值追求根源于不同的思维模式(分别为“天人合一”和“主客二分”),价值追求的路径和具体目的也有着区别。但解决人异于自然禽兽而成其为人并实现人所当然的问题,可以说是孟子与马克思面对的共同命题。着眼当今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视野,二者理论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构建“身国共治”的国家治理模式和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等方面可以借鉴融合。孟子人性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结合,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一定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