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现代城市建筑中的复合公共空间设计
【6h】

现代城市建筑中的复合公共空间设计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1绪论

1.1复合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

1.1.1复合公共空间的定义解析

1.1.2复合公共空间的范畴界定

1.1.3复合公共空间的空间特质

1.1.4复合公共空间的价值作用

1.2复合公共空间的研究背景

1.2.1城市化的进程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1.2.2城市·建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2.3城市与建筑整体设计观念的发展

1.2.4我国城市建设的现状

1.3论文研究的意义

1.3.1现实意义

1.3.2理论意义

1.4论文研究方法

1.5论文结构

2复合公共空间的发展过程

2.1复合公共空间的发展动因

2.1.1来自城市的需求

2.1.2来自建筑的需求

2.1.3来自人的需求

2.2复合公共空间的发展过程

2.2.1复合公共空间在西方国家的演变历程

2.2.2复合公共空间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3复合公共空间的类型分析

3.1根据所承载的城市职能进行分类

3.1.1交通型复合公共空间

3.1.2休闲型复合公共空间

3.1.3联系型复合公共空间

3.1.4景观型复合公共空间

3.2根据围合方式进行分类

3.2.1封闭式复合公共空间

3.2.2半封闭式复合公共空间

3.2.3开敞式复合公共空间

3.3根据在城市空间体系中的地位进行分类

3.3.1建筑单体中的复合公共空间

3.3.2连接建筑群体的复合公共空间

3.3.3连接城市交通体系的复合公共空间

4复合公共空间的设计

4.1复合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

4.1.1整体性原则

4.1.2复合性原则

4.1.3开放性原则

4.1.4不定性原则

4.2复合公共空间的形态处理

4.2.1复合公共空间的基本形态

4.2.2复合公共空间基本形态的组合

4.3复合公共空间在建筑中的布局

4.3.1平面布局

4.3.2竖向布局

3.4几种典型复合公共空间的建构

4.4.1中庭空间

4.4.2室内步行街

4.4.3边界灰空间

4.4.4屋顶平台

4.5复合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要素

4.5.1实体构成要素

4.5.2人的要素

5复合公共空间与城市的结合

5.1复合公共空间与城市交通体系的结合

5.1.1与城市公共机动交通的结合

5.1.2与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结合

5.2复合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体系的结合

5.2.1完善城市空间体系

5.2.2融入城市空间体系

5.3复合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文脉的结合

5.3.1与历史建筑的结合

5.3.2与景观资源的结合

5.3.3与自然地形的结合

6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 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人园合一浑然天成——小议大观园的园林艺术

商业建筑中自动扶梯交通空间设计

独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展开▼

摘要

城市化的发展给现代城市以及城市建筑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旧有的城市建设模式已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城市建设的立体化、系统化以及城市建筑的复合化、社会化使得现代城市与建筑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两个空间层次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二者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多的渗透与复合。学术理论以及设计实践的发展都预示着城市与建筑的整体设计将成为未来城市建筑的发展趋势。现代城市建筑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在未来城市空间体系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现代城市建筑中的公共空间将在更广泛的层次上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合共生,共同构建城市空间体系以及完善城市职能。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复合公共空间的概念并对其设计方法进行研究。 复合公共空间是指现代城市建筑中对城市公众开放,承担一定城市职能并具备城市空间属性的特殊的建筑公共空间。该部分空间属于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交叉覆盖领域,具备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双重空间属性,并承担双重空间职能。 第一章对复合公共空间的概念、范畴进行界定,简要论述了复合公共空间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从复合公共空间的发展动因和演变历程对其进行研究。 第三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复合公共空间进行类型分析。 第四章和第五章属于设计方法研究,其中第四章从复合公共空间自身空间建构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复合公共空间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然后从空间形态处理、空间的布局、空间设计要素等方面对其设计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选择了典型的复合公共空间形式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 第五章研究了复合公共空间与城市结合的方式。包括与城市交通体系的结合、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结合、与城市环境文脉的结合等三个方面,就每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法和相应的设计原则。 论文从建筑与城市整体设计的角度对复合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复合公共空间作为缓解城市与建筑的矛盾、促使二者有机结合的一种途径,它是从城市的角度对建筑空间创造提出的新要求。为建筑设计引入城市意识,也从建筑的角度完善城市空间公共体系以及承担城市职能。其研究成果对于现代城市建筑的设计创作有所启发,总结和提出的设计策略在现实的设计实践中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