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龙洞古建筑群研究
【6h】

青龙洞古建筑群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绪言

1青龙洞古建筑群的发展演变探究

1.1青龙洞古建筑群与镇远古镇

1.1.1镇远古镇的历史沿革

1.1.2镇远古镇的地理特点

1.1.3镇远古镇的政治、军事、经济地位

1.1.4镇远古镇的多种文化

1.1.5围绕镇远古镇的古建筑类型及分布

1.1.6青龙洞古建筑群在镇远及黔东南的地位及作用

1.2青龙洞古建筑群的历史沿革

1.2.1青龙洞古建筑群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本源

1.2.2古建筑组的规模及演变过程

1.2.3青龙洞古建筑群历史演变的特点

2青龙洞古建筑群的选址布局及空间构成

2.1选址布局的地理文化因素

2.1.1选址与自然山水

2.1.2选址与交通环境

2.1.3选址与城镇布局

2.2总体布局

2.2.1融于自然的空间构成

2.2.2有机灵活的布局形式

2.2.3顺应山势的分布特色

2.2.4气韵生动的序列组织

2.3古建筑群分区布局比较

2.3.1中元禅院布局最为灵活

2.3.2紫阳洞和青龙洞布局相对规整

2.3.3万寿宫布局按照传统的会馆模式

3青龙洞古建筑群的建筑空间环境特色

3.1建筑群空间整体性组织的特色

3.1.1建筑组群在整体空间的关系

3.1.2控制轴线对整体空间的组织

3.2天人合一——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3.2.1丰富多样的建筑外形处理

3.2.2随形就势的山地院落处理

3.2.3井然有序的空间环境处理

3.2.4别具匠心的入口空间处理

3.3建筑的山地空间特色

3.3.1山地建筑的空间特征

3.3.2山地空间的形态体验

3.3.3巧用地形,智取空间

3.4与山地园林相结合的环境处理

3.4.1朴实自然的总体特征

3.4.2巧借妙用的原生空间

3.4.3分层筑台的山地景观

3.4.4高低起伏的竖向层次

3.4.5富于变化的时空韵律

3.4.6曲折回环的园林路径

3.4.7藤萝古木的有效烘托

3.4.8丰富多彩的园林元素

3.5视觉设计

3.5.1视距视角的精心设计

3.5.2典型空间的视线处理

3.5.3视觉感受的心理暗示

4青龙洞古建筑群的营造技术地域特色

4.1种类丰富的木构古建筑类型

4.1.1楼阁

4.1.2殿堂

4.1.3亭子

4.1.4 连廊

4.1.5山门

4.2建筑的总体特色分析

4.2.1因地制宜的平面特点

4.2.2挺拔轻盈的立面特点

4.3大木构架的地域特色分析

4.3.1独具特色的构架类型

4.3.2合理使用的平面布置

4.3.3简单合适的歇山屋架

4.3.4巧妙适用的翼角构造

4.3.5美观大气的出檐做法

4.4屋面瓦作的地域特色分析

4.5封火山墙的地域特色分析

5青龙洞古建筑群的装饰艺术

5.1精致细腻的装修与装饰

5.1.1灵活美观的小木装修

5.1.2种类众多的装饰部位

5.2丰富多样的装饰题材

5.2.1装饰题材的内容

5.2.2装饰题材的内涵

5.3朴实自然的装饰色彩

5.4特点突出的装饰手法

5.4.1讲究对称中不失突出重点

5.4.2各种工艺技术的综合运用

5.4.3结合书法文学的艺术形式

6结语

6.1古建筑群作为历史实物的重要意义

6.1.1多种文化的物质载体

6.1.2建筑技术与艺术的高度成就

6.1.3丰富历史环境信息的再现

6.2古建筑群研究的现实价值

6.2.1学术研究价值

6.2.2旅游资源开发价值

6.3不足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一

附图二

附录

展开▼

摘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传统文化艺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本土化的意蕴,建筑艺术当然也不会例外,许多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和文化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消失得越来越快。为了解决这一危机,研究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地方建筑形式,挖掘其蕴含的地域文化,提炼其在建筑技术与艺术上的成就,使它们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成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本文就是基于上述观点,对贵州镇远的“青龙洞古建筑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该古建筑群位于贵州镇远县城东的中河山上,面临潕阳河,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历经兴衰,规模不断壮大,现已成为一处集佛寺、道观、学堂、会馆于一体的大型古建筑群。它是当地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古建筑群芳中的一朵奇葩,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群是镇远多种文化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在建筑的处理上采取中原传统建筑形式与黔东南苗侗民居中的吊脚楼建筑风格相结合,依山就势,气势恢宏。同时,它又受到当地的地域文化及地形地势的影响,在建筑的布局、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建筑空间的塑造、建筑构架的设计、装饰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都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方,使青龙洞古建筑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堪称“贵州古建筑的博物馆”。本文力求通过对古建筑群的研究,挖掘出古建筑群所蕴含的独特地域文化,总结出其在建筑技术及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文章以分析青龙洞古建筑群自身的建筑现象作为主要的脉络,以对比其他地方或其他类型的传统建筑作为文章的隐含支线,把研究青龙洞古建筑群进行了适当的扩展,丰富了研究的内容,提升了研究的高度。 文章在文首部分就通过大量收集整理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以及笔者在当地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古建筑群兴建前后镇远古镇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状况,总结出古建筑群产生的背景及文化本源,并勾勒出一条古建筑群产生、毁坏、重建的发展轨迹,让读者对古建筑群的兴衰历程有大致的了解。文中部分分为四章:前两章分别对青龙洞古建筑群的选址布局、空间构成及建筑空间环境特色,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观到客观、从感性到理性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与系统的分析,力求将青龙洞古建筑群在经营地势、结合环境、空间塑造等方面的特点全面完整的描绘出来;后两章以《清式营造则例》和《营造法原》为基础,对古建筑群中典型的木构营造技术及装修装饰做法进行分析,通过与官式做法和地方做法的比较,探寻古建筑群在技术和风格上独特的地域特色。文末部分通过前面章节的研究分析成果,深层次的挖掘埋藏在建筑现象中的文化内涵,同时,提炼出古建筑群在建筑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历史环境信息。最后,针对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了所具有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资源开发价值。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论述,可以挖掘青龙洞古建筑群文化及建筑的精髓,并借此推动地方传统建筑文化向前发展。同时,也希望通过写作本篇论文的过程,了解和学习研究传统建筑的方法,并从研究的成果中找出能为今天在建筑创作和学术研究中所使用的实用性成果,以达到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的目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