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九龙坡区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研究
【6h】

九龙坡区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研究的背景

1.2 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研究的目的

1.3 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论

2 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理论框架研究

2.1 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概念和内涵

2.1.1 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哲学观

2.1.2 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城市化理念

2.1.3 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生态学理论

2.2 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范围及内容

2.2.1 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范围

2.2.2 加强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统筹协调的内容

2.3 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基本表征

2.3.1 和谐性

2.3.2 高效性

2.3.3 持续性

2.3.4 整体性

2.3.5 区域性

3 国内外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研究概况

3.1 城市环境意识源远流长

3.2 国内外对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理论研究

3.3 国内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实践

4 九龙坡区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研究

4.1 九龙坡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

4.2 九龙坡区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

4.3 九龙坡区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主要原则和任务

5 九龙坡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概况

5.1 区域概况

5.2 自然地理

5.3 经济社会

5.4 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5.4.1 大气污染

5.4.2 水污染

5.4.3 固体废弃物污染

5.4.4 农业污染

5.4.5 声污染

5.5 污染控制

5.6 自然灾害

5.7 九龙坡区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6 九龙坡区城乡生态足迹分析

6.1 指标体系

6.2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6.3 生态足迹计算

6.4 分析结论

7 九龙坡区城乡生态环境统筹情景分析

7.1 城乡生态环境统筹情景分析方法

7.2 情景模式的确定

7.3 情景模式的选择

7.4 统筹情景模式比较分析

7.4.1 人口发展模式分析

7.4.2 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7.4.3 生态环境发展模式分析

7.4.4 城乡发展情景模式比较分析

7.5 统筹城乡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性分析

7.5.1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性分析

7.5.2 产业布局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性分析

7.5.3 政体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性分析

7.6 区主要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7.6.1 载力概念

7.6.2 龙坡区城乡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7.6.3 九龙坡区城乡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7.6.4 九龙坡区矿产资源承载力分析

7.6.5 九龙坡城乡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7.7 城乡生态环境统筹分析结论

8 九龙坡区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对策研究

8.1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8.2 实施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战略

8.2.1 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措施

8.2.2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措施

8.2.3 森林资源利用与保护措施

8.2.4 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措施

8.3 加强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整治

8.3.1 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

8.3.2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

8.3.3 搞好噪声污染综合治理

8.3.4 加强固体废弃物的控制与管理

8.3.5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8.3.6 有效防御自然灾害

8.4 加强重点区域保护和治理

8.4.1 四大次级河流域

8.4.2 工业园区

8.4.3 重点保护区

8.5 建立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

8.6 实施城乡人口统筹发展战略

9 九龙坡区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机制

9.1 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机制的构建

9.1.1 决策与协调机制的构建

9.1.2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

9.1.3 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

9.2 完善城乡环境监管体系

9.3 建立现代化的环境信息系统

9.4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执法

9.5 加大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多元化投入

9.6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

9.6.1 推广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和总量控制制度

9.6.2 全面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制度

9.6.3 改善干部考核制度

9.6.4 实行绿色GDP制度

10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九龙坡区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B. 九龙坡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C.九龙坡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值变化情况表

展开▼

摘要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是现代化的摇篮,农村则是文明史的基础与起点,是区域城市体系发展不可缺少的“母体”。城市与农村是中国两大生产与生活地域体系,是中国经济体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二者有着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此,本文重点研究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理论框架,从哲学观、城市化理念、生态学理论等方面概念和内涵,在分析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范围及内容的基础上得出其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等基本表征,分析了国内外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研究概况和实践情况。课题采取生态足迹分析的方法,九龙坡区当前生态赤字高达0.3763 hm~2/人,表明该区发展所占用的生态服务严重超出区域本身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范围。本文选择九龙坡区经济发展水平(GDP,人均GDP)、城乡人均收入比、城市化率、万元GDP综合耗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环境质量指数等作为主要分析指标,分为在末考虑城乡统筹(以九龙坡区“十一五”规划为参考,作为情景模式1)和实施城乡统筹(以九龙坡区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总体方案为参考,作为情景模式2)两种情景模式,分别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还从城市化、产业布局、行政体制等方面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性分析,并从城乡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和研究表明,九龙坡区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中消极影响仍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在现行发展模式下,九龙坡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尽协调,九龙坡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严重,决定了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提高统筹协调发展能力,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是九龙坡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任务。研究课题提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对策和保障机制的建议,为九龙坡区更好地贯彻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打造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战略支撑点,全面落实区“十一五”规划和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有益的决策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