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重庆市主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
【6h】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重庆市主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的理论背景和现状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1.4研究内容与框架

1.5研究思路与方法

2 重庆主城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现状问题研究

2.1城市公园绿地发展的历史过程

2.2重庆主城区公园绿地建设发展概况

2.3重庆主城区公园绿地发展问题分析

3 重庆主城区公园绿地公共交通网络的模型构建

3.1模型构建思路与方法

3.2重庆主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社会网络模型的语义模型

3.3调查收集整理数据

3.4社会网络模型构建

4 重庆主城区公园绿地公共交通网络的对比分析

4.1网络整体完备度——网络密度

4.2网络层级的边关联度——Lambda集合

4.3网络层级结构均衡度——图的度数中心势

4.4网络集中趋势与复杂程度——图的中间中心势

5 结 论

5.1研究结论

5.2研究框架梳理

5.3主要创新点

5.4研究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附图表

展开▼

摘要

传统的城市公园绿地评价指标重点从布局合理性和绿地建设总量去衡量,例如城市公园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而城市公园绿地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布局是要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的,其中市民通向城市公园的便捷程度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城市公交系统作为城市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部分,研究其是否能满足城市公园绿地可达要求的配置情况是必要的,能够指导后期的交通规划布局,完善公交系统在城市公园绿地的连通性,,满足城市公园绿地之间公交线路可达的目的。现有的绿地可达性研究多以GIS作为技术支撑,重点在研究公园绿地本身的可达水平,以城市道路为研究切入点,主要分析居民住区与公园绿地间城市道路的行进时间,这样的研究对于阻力的考虑以及居民出行所用的交通工具的考量是一种直观的判断,并且缺乏对交通网络的可达分析,公园绿地之间存在的社会属性也在研究范畴之外。因此本文尝试用社会学的方法来对公园绿地的可达性进行研究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法主要以分析关系为主,不同于传统的对公园绿地的吸引力考量,以每个区内的所有公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两两之间是否存在公共交通可达的情况,为区内的居民选择游园提供出行参考。也是研究方式上的一种创新,和学科间的融合。
  本文拟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公园绿地与城市公交系统线路的联系,《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为使公园绿地面积达到国家标准,对公园绿地进行了新的规划,选定其中中划定的重庆市主城区312公园块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各自编号,以两两相互间公交线路是否存在可达性作为关系依据,通过Ucinet6.0软件平台构建出九个区的公交可达网络模型,并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量化分析网络数据,对比得出各个区的公园绿地中公交线路配置的合理性,以期指导未来的交通规划。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首先对城市公园绿地、重庆主城区绿地系统、社会网络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可达性进行了概念界定,确定研究对象并分析其典型性,再从城市绿地系统、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可达性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综述,分别探讨各自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从前人的研究中得出本文研究的适用性。
  第二部分是对重庆市主城区公园绿地建设的现状问题研究。通过世界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大背景下重庆市公园绿地建设历史过程的阐述,得到重庆市公园绿地在发展中内部外部的演变,最终得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发现可达性问题在重庆公园绿地建设中的影响,提出需要解决的可达性问题,为后文提供研究基础。
  第三部分是重庆主城区公园绿地公共交通网络的语义模型与网络模型构建。通过阐述道路交通在绿地可达性中的重要作用及城市基础设施的研究必要性,将公共交通可达与否作为网络构建中的“线”,公园绿地作为“点”构建九个区的网络模型。
  第四部分是构建出了主城九区的网络模型后分析网络自身的属性特征。计算出各项属性指标,网络密度、凝聚力系数、Lambda集合、中心性等。
  第五部分是对全文进行总结。分析九个区的网络属性指标得出网络的整体健康评价,并进行论文框架的梳理,提出论文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