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遗产与传播——传播学理念下的建筑遗产保护
【6h】

遗产与传播——传播学理念下的建筑遗产保护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相关概念的界定

1.3研究内容与特色

1.4研究方法与框架

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2.1传播学理念下的建筑学研究

2.2借鉴传播学对建筑遗产进行研究的现状

2.3遗产传播理论的研究现状

2.4文化遗产展示理论发展现状

3 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发展及其传播学内涵

3.1 国际遗产保护理论中有关传播理念的论述

3.2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理论的启发

3.3小结

4 传播学分析模式下的建筑遗产保护过程

4.1建筑遗产保护过程的传播学模式

4.2建筑遗产保护的媒介化

4.3媒介化的建筑遗产

4.4小结

5 传播学理念下的建筑遗产保护方法

5.1基于单体建筑遗产保护

5.2基于群体建筑遗产保护

5.3基于主题性的城市遗产文化保护

5.4基于文化线路的建筑遗产保护

5.5小结

6 完善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播体系

6.1完善建筑遗产保护体系下的传播理论与实践

6.2吸收遗产传播跨学科实践的多样价值

6.3研究结论

6.4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有关文化遗产的重要网络资源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随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建筑遗产相关保护理论也在日渐丰富。建筑遗产的价值也随之不断深化,带来了建筑遗产保护中从单纯的物质保护到重视传播共享、从局限于本专业的技术性保护到社会整体系统的公众参与保护的巨大变化。现在建筑遗产所能带来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沉淀意义引起了政府、大众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也越来越具有争议性,如何判断遗产的保护是否真正实现了保护的目的已然成为学界和社会的热门议题。在这些争议中,“再利用”作为一种保护思念在学界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作为一种保护手段却因为涉及具体操作模式的复杂性使得“保护”与“再利用”之间出现比较大的分歧。这主要是因为“保护”与“利用”往往针对于不同的主体,前者针对于建筑物质环境,后者牵涉利用主体,负责对象的不同则讨论的主体出现了偏差,带来的结果是出现自说自话的情况,因此搭建统一的讨论平台就显得很重要。传播学理论的优势即在于把原本复杂的人际/人机/大众传播以信息传递为线索,联系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中讨论,并因为分析模式的不断推进,使得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拓展,这对于遗产保护整个过程的分析,尤其是前期技术保护与后期社会利用部分之间的分歧讨论是有很好借鉴价值的。与此同时,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播理念已经越来越多的在遗产保护理论中出现,而国际保护组织及保护文件也对遗产阐释、展示以及大众等传播因素越来越重视,甚至在关注遗产保护的传播学界,关于遗产传播的研究也已经日渐兴盛,因此遗产保护学界应该对这些跨越两大学科的成果做一梳理性研究,启发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合作。
  基于这一视角,本文借鉴了传播学以及遗产保护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国际保护文献的梳理分析,从传播学研究方法入手,以信息传播的理念考察建筑遗产保护中保护与再利用,大众与遗产的关系讨论,指出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过程是遗产信息整理与传播的过程。
  在研究结构上本文通过梳理国际保护文件,思考建筑遗产价值和概念的变迁,提出遗产价值已经不仅局限在传统公认的历史价值等方面,更进一步向社会价值等衍生扩充,并且在社会互动的“编码”和“译码”中实现。然后以传播学方法分析建筑遗产的保护模式,提出了一个以信息传递为核心的讨论平台,通过对信息传递过程中各元素的分析得到遗产保护的传播学模式框架,并对这一模式下不同保护角色之间的关系做了分析讨论。最后把这一理论分析思路应用到不同规模的遗产保护实践中,并通过案例分析具体阐述这一理论框架的实践应用价值。
  建筑遗产的信息整理过程就是通过传播符号学的既有分析方法分析物质遗产环境的实体与意义的关系,借助能指-所指分析手段,重新梳理建筑遗产的实体-意义之间的关系。建筑遗产的修复过程也就是其遗产信息整理的过程,与此同时这种整理的过程也越来越多的与数字技术结合,遗产信息的整理实现了从物质层面到数字层面的统一,并且互相补充。社会传播系统中,建筑遗产的信息整理是为了更好的系统内部的传递交流,遗产的展示与阐释理论就是基于大众与遗产的互动关系而产生,因此在遗产的再利用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大众对于遗产信息的接受与反馈。不同的遗产规模在建筑遗产信息的复杂程度和受众阅读方式上有所不同,借助案例分析可以梳理不同遗产规模下建筑遗产信息的有效传递,从而实现遗产与受众的沟通以及遗产再利用与保护的平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